陈寅恪诗学中的两个世界和悲剧意识——以陈三立、陈寅恪父子诗学的渊源与比较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陈寅恪诗学中的两个世界和悲剧意识——以陈三立、陈寅恪父子诗学的渊源与比较为中心
【摘要】:作为史学家的陈寅恪,生平创造了大量的充满隐喻和影射的诗歌。透过这些诗歌,一方面可以看到他与其父陈三立在诗学乃至精神、文化上的渊源,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在此基础上,他个人忧郁阴柔的性情、气质促使他晚年的诗歌构造了两个意象分明的世界:一个由花事、人事的代谢映照所构成,是为无常而永在的现实世界;另一个由天、人之间的对立图景所构成,指向超越的彼岸。这两个世界又都是与他个人的悲剧意识和悲剧命运相关联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陈寅恪 陈三立 悲剧 碧海青天 《再生缘》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陈寅恪以史学见长,诗则余事。自余英时先生创为释证以来诗史互证”成为了研究陈寅恪诗的“典范”(Paradigm),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采取了这一典范。这有足够的理由,毕竟陈寅恪身世、遭际特殊,在学术上率先实践过“诗史互证”,而且他的诗尤其是晚年的诗确实有各种隐喻。但陈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庐孤儿陈三立[J];书屋;2012年07期
2 笑野;;感念身世寄奇崛——读陈三立《由九江至武昌,夜半羁邮亭,待船不至》[J];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01期
3 刘纳;陈三立:最后的古典诗人[J];文学遗产;1999年06期
4 孙老虎,刘卫春;论陈三立诗歌的悲情[J];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董俊珏;;陈三立古文观刍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孙老虎,胡晓明;孤儿·残阳·游魂:陈三立诗歌的悲情人格[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孙虎;;略论陈三立学术思想与特点[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胡迎建;;论陈三立诗奇境独创、锻炼求新[J];文学遗产;2006年06期
9 胡迎建;;论陈三立的古文成就[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杨萌芽;;碧湖雅集与陈三立早年在湖湘的交游[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令环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三立与陈寅恪的“古典今事”之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马斗全;一则轶闻看诗坛[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刘梦溪;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董俊珏;陈三立评传[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小成;论陈三立的诗歌风格[D];山东大学;2005年
2 孙兴富;陈三立散文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1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0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