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叛逆与回归
本文关键词:论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叛逆与回归
【摘要】:新文学以反传统为起点,又以重新认识传统为旨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因为反传统使得新文学意识到了文化个体根本就无法游离于文化母体而存在,一切关于"自由"与"解放"的人文理想也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新文学从西化启蒙的精神狂欢,到蹒跚着踏上了寻找归宿的回家之路,它所走过的那段复杂而崎岖的心路历程,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认真地进行反思。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新文学 反传统 仇父 反家 自我反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项目编号:13FZW0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宋剑华新文学从反“家”到回“家”,是其青春叛逆期结束之后理性意识回归的一种表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现代人的两难心理。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经验”明显是属于文化传统问题,而“差异”则是属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由于“人的天性并非在抽象的人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丽洁;;早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写作现象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2 贺仲明;;如何重估百年新文学的成就[J];西江月;2010年14期
3 宋光成;周芳芸;;地灵人杰 群星璀灿——四川新文学作家论[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成梅;论新文学作家的变革意识[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范伯群;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1期
6 罗伟文;;《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创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肖百容;;新文学与民族死亡文化的重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罗伟文;;《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创作[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龙长吟;;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和谐文化理念[J];理论与创作;2007年06期
10 贺仲明;;新文学与农民:和谐与错位——对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的检讨[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辽;;瞿秋白的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A];瞿秋白百周年纪念-全国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谭桂林;;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与大后方的佛教期刊[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秦方奇;;地域人文传统与伏牛山文化圈新文学作家的诞生——以姚雪垠为例(提纲)[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严家炎;;“五四”新体白话的起源、特征及其评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重新审视新文学的起源[N];解放日报;2007年
2 马斗全;也谈治古典文学与新文学之难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王嘉良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地域人文传统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刘静;在新加坡“品味经典、感受大师”[N];中国文物报;2010年
5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李楠;上海小报:光怪陆离的纸上社会[N];中华新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薇;新文学图像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王木青;分歧与尺度[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沈湘一;新文学中的戏曲优伶形象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赛男;休闲的现代性,现代性的休闲[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文清;倚天仗剑何处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许静波;职业转型中的近代上海前期“洋场才子”[D];苏州大学;2007年
5 赵一妲;战争记忆与新文学抗战小说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李继玲;悲剧·人生·世俗·语式[D];郑州大学;2003年
7 荆华;新文学侦探小说(1914-1949)叙事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01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0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