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中论》文学性试论
发布时间:2017-09-06 22:06
本文关键词:徐干《中论》文学性试论
【摘要】:徐干汉魏之际学者、文人,其著作《中论》为子书,历来以逻辑性强为名,以论说为美,若从狭义的文学概念来看,,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中论》成书于中国散文以求实用为目的向以求华美形式为自觉的过渡时期,因此除了具有直接实用性外,还颇具文学性。 然而,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对《中论》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书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献考证上,对其文学性的论述大多散见于建安七子的散文研究中或是《中论》的整体研究中,专门对其文学性研究的著论至今没有。本课题试图根植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内外因素,结合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对《中论》散文艺术予以系统细致地研究,以探求其在建安文学中乃至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 第一部分在综述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着“知人论世”的态度,对徐干的生平和《中论》成书的社会背景作了整理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中论》的结构艺术。《中论》由22篇单篇论文组成,鉴于此,本文在宏观分析整体构思的基础上,论述了此书的单篇构思模式,并结合传统的篇章修辞学知识,微观分析了《中论》的开篇和收篇艺术,以彰显徐干在行文构思严密周详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对《中论》论说艺术的讨论。主要论述了类型和技巧两方面。类型主要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技巧方面,深入挖掘了比喻、顶针、设问、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抒情和叙事的表达手法的恰当使用,这些技巧无疑最能体现《中论》艺术魅力。 第四部分是针对书中大量的引用现象而论的。首先就书中引用情况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从对儒家经典、历史史实以及民谚俗语的引用情况作了细致研究。 第五部分是关于《中论》语言艺术的分析。第一节运用传统的文法修辞知识分析了《中论》选词用语的特点;第二节着眼于古代散文的骈化趋势,分析了《中论》的句式使用情况;第三节整体概括了《中论》的语言风貌。 第六部分概括了《中论》的行文风格。最后一部分探求了《中论》在建安文学中乃至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徐干 《中论》 文学性 论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目录3-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6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10-11
- 二、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11-15
- 三、 研究目标和内容15-16
- 第一章 徐干及《中论》16-29
- 第一节 关于作者徐干16-26
- 一、 籍贯16-17
- 二、 生卒年17-19
- 三、 家世与治学特点19-20
- 四、 徐干其人20-26
- 第二节 《中论》的成书背景26-29
- 一、 政治经济背景26-27
- 二、 思想文化背景27-29
- 第二章 结构艺术29-42
- 第一节 结构模式30-36
- 一、 统筹兼顾的整体结构30-31
- 二、 顺理成章的单篇结构31-36
- 第二节 开篇与收篇艺术36-42
- 一、 开篇艺术36-39
- 二、 收篇艺术39-42
- 第三章 论说艺术42-67
- 第一节 论说类型42-44
- 第二节 论说技巧44-67
- 一、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44-61
- 二、 寓情于理,感物思理61-67
- 第四章 引用艺术67-79
- 第一节 引用概况67-69
- 第二节 经书引用69-75
- 第三节 史实援引75-78
- 第四节 引言78-79
- 第五章 语言艺术79-94
- 第一节 独具慧眼下的驱词遣句80-83
- 一、 巧用数词80-81
- 二、 妙用叠音词81-82
- 三、 善发警句格言式的名言82-83
- 第二节 活用虚词83-87
- 第三节 灵活而工整的句式87-89
- 一、 骈俪化趋势下的语言特点87-88
- 二、 以骈运散,骈散结合88-89
- 第四节 《中论》的语言风貌89-94
- 一、 明快生动与含蓄凝练90-91
- 二、 质实平和与醇厚典雅91-92
- 三、 整饬匀称与错落有致92-94
- 第六章 《中论》文风94-97
- 一、 反映现实,注重实用——朴实自然94-95
- 二、 依经立意,崇尚古典——醇厚雅正95-96
- 三、 “笔兼导顿”,藏而不露——平和舒缓96-97
- 结语97-99
- 参考文献99-10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02-103
- 致谢103-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霞;;试论王符、徐干、仲长统政论散文风格差异及成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许结;徐^y《中论》及其文艺观索解[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3 季广茂;比喻:理论语体的诗化倾向──一个批判性描述[J];文艺评论;1996年02期
4 余祖坤;;论古典文章学中的“潜气内转”[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5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0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