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亚文学创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刘盛亚文学创作研究
【摘要】:刘盛亚是1930、40年代至195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位较有影响的作家,中年早逝,创作丰收期主要在1930、40年代,代表作有《小母亲》、《夜雾》、《地狱门》、《水浒外传》、《最后命令》等小说和《SP字旗下》等散文。他的文学创作主题鲜明,有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有书写战争状态下的人性,有对旧中国社会的批判,有对新中国的颂歌。1951年夏季,刘盛亚因发表小说《再生记》而受到“有组织”、“群众性”的文学批判。这场历时半年左右、进而改变刘盛亚命运的区域性文学批判,被称为“《再生记》事件”。虽然是一个区域性事件,但早于对萧也牧和《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几乎同步于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特别是引起了意识形态最高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应该说在当代文学体制下具有全国性意义,有经验也有教训。综合考察“《再生记》事件”,有助于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1950年代的发展历程,它应是一个解释时代规约下作家矛盾处境的典型案例。新中国是刘盛亚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他创作的题材内容,从关注普通人命运、抨击专制统治、揭露不合理社会现实转换到讴歌新时代、新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由聚焦社会底层小人物转移到赞颂翻身作主人的新人物,艺术表现则由对社会、人生的冷竣描绘转型到注重感兴、热情奔放。刘盛亚文学创作由“内”向“外”、由“冷”向“热”的转折性变化,形成了前后期忰异的创作风格:前期悲凉忧郁,后期热情明朗。这种变化是刘盛亚鲜明的情感倾向所致,是贯穿在创作中的作家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作家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与描写对象的融汇契合而后爆发的扩张穿透力。无论是悲凉忧郁还是热情明朗,都契合时代特征。刘盛亚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技巧。一是人物塑造注重多重性格呈现与场面、对话运用,笔下的各色人物尤以不合理制度下悲剧女性形象的塑造最为出色,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二是心理描写注重化用民族传统技法,人物心灵历程与情节推进、气氛渲染融为一体,剖绘人物心灵世界、肖像和言行较为精细,善于发掘、表现人的潜在意识,呈现“凡人心思”。三是以激情叙述的方式写景状物,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一致,同时多采用诗化的语言,作品散发出既平实自然又酣畅热情的抒情气质。刘盛亚虽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鲜受关注的作家,但梳理他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他以文学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成为同时代中国作家中反思法西斯主义的先行者。同时,他还沿承了“五四”人道主义文学精神,悲悯芸芸众生的命运,文学创作透射出浓浓的平民意识,抵向了“文学与人一致”的境界。
【关键词】:刘盛亚 文学创作 《再生记》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2
- 第一节 研究意义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2
- 第一章 刘盛亚的文学创作道路12-18
-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准备期(1915至1935年)12-13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创作(1935至1949年)13-16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创作(1950至1960年)16-18
- 第二章《再生记》事件:刘盛亚与当代文学体制18-26
- 第一节 当代文学体制18
- 第二节 《再生记》事件18-20
- 第三节 《再生记》事件的文学史意义20-26
- 第三章 战争反思与社会批判:刘盛亚的文学创作主题26-41
-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的反思26-32
- 一、德国纳粹极端的种族歧视26-27
- 二、第三帝国的反共言行27-28
- 三、德国人民的贫苦生活28
- 四、德国民众的盲从28-30
- 五、人民对法西斯的憎恨与抗争30-32
- 第二节 战争状态下人性的书写32-37
- 一、官僚的丑态与国民的麻木32-33
- 二、人道主义的悲悯33-35
- 三、人性之美35-37
- 第三节 旧中国社会批判37-39
- 一、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反抗37-38
- 二、罪恶与腐朽的暴露38-39
- 第四节 新中国的颂歌39-41
- 第四章 刘盛亚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41-60
- 第一节 风格转换:从悲凉忧郁到热情明朗41-43
- 第二节 艺术技巧:传统技法与抒情气质43-60
- 一、人物塑造:多重性格的呈现与场面、对话的运用43-51
- 二、心理描写:化用民族传统技法,,呈现“凡人心思”51-57
- 三、抒情艺术:平实自然而又酣畅热情的抒情气质57-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刘盛亚文学创作年表65-68
- 后记68-69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盛纲教授传略[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年04期
2 曾伯炎;反法西斯作家刘盛亚[J];红岩春秋;2003年06期
3 杜伊;;“感动中国”刘盛兰:幽兰盛放 平凡至伟[J];青春期健康;2014年08期
4 萧赛;反法西斯战士刘盛亚[J];四川戏剧;1995年04期
5 ;刘盛玲副市长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1999年02期
6 杨金山;李振全;;当主任职尽主人责[J];党的建设;1999年07期
7 魏士昌;苏丽英;;唱响“北大荒”——记农垦哈尔滨分局松花江啤酒厂总经理刘盛宏[J];北大荒文学;2000年05期
8 车茂娟;高素质科技人才是“科技兴川”的希望——刘盛纲院士采访侧记[J];四川省情;2002年09期
9 刘盛嶷;是“缉”非“辑”[J];语文世界;2000年05期
10 张扬;李奇;;历经磨难而痴心不改的地理学教授刘盛佳[J];今日湖北;2000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光泽邋宗原如;刘盛泉:调解员的“法网柔情”[N];成都日报;2007年
2 张志峰 党波涛 黄贝贝;刘盛佳 轮椅上的传奇[N];人民日报;2011年
3 见习记者 翟佒 法治报通讯员 史国方 梅拥军;重获新生 多亏监狱为我打下的基础[N];上海法治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张奇锋;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 平凡而伟大的“电子人生”[N];广东科技报;2011年
5 一舟;莫要丢失感恩之心[N];格尔木日报;2011年
6 记者 翟敏;南纺股份又有两高管被调查或牵出腐败窝案[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YMG记者;我市召开学习刘盛兰先进事迹座谈会[N];烟台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宋家雨;国产网络的核心能力[N];网络世界;2004年
9 江苏东台 殷国安;“倔老头”事迹能广泛复制吗?[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记者 徐和平 通讯员 胡秀丽 实习生 李晨 李蔚;秉笔直书终生事[N];湖北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龙刚;刘盛亚文学创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19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1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