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8:29

  本文关键词:《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 变异士风 形成原因 思想价值


【摘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杰出的长篇儒林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后期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该书假托明代故事,展示的是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士人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士人形象,折射了清中叶士风,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在《儒林外史》的研究领域,士风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几篇论文虽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本文以《儒林外史》中的变异士人为主要观照对象,以他们身上折射的变异士风为切入点,分析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状态;同时,结合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文学渊源以及作者经历等因素挖掘变异士风描写的形成原因;最后揭示变异士风描写体现的思想价值。小说中变异士风描写是对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与文化内涵的折射,对此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明清小说家愤世与救世意识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清中叶士人群体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与个性特征的管窥,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头部分为引言,首先是对《儒家外史》士人形象与士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其次是对研究《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的类型。大致分为痴迷科举的士风、寡廉鲜耻的士风、沽名钓誉的士风与空疏不学的士风等等。第二部分是《儒林外史》中变异士风的成因。首先从政治背景入手,分析八股取士制度的影响;其次是分析时代思潮因素,主要以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尚真反伪”与“崇实黜虚”对《儒林外史》的启发为切入点;再次是从小说史的角度梳理历代作品中变异士人形象的演变,并分析其对《儒林外史》中变异士风描写的启迪;最后,结合作者吴敬梓的生活阅历探讨作品中变异士风描写产生的主观原因,重点从吴敬梓的家族状况与现实遭遇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儒林外史》中变异士风描写的思想价值。主要包括批判士人追名逐利的心态,揭示士人人格精神的异化,反思士人道德观念的下滑等方面。
【关键词】:《儒林外史》 变异士风 形成原因 思想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9
  • 第一章《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的类型9-19
  • 第一节 痴迷科举的士风10-13
  • 第二节 寡廉鲜耻的士风13-15
  • 第三节 沽名钓誉的士风15-17
  • 第四节 空疏不学的士风17-19
  • 第二章 《儒林外史》变异士风描写的成因19-35
  • 第一节 八股取士制度的影响19-24
  • 第二节 实学思潮的启发24-26
  • 第三节 传统小说的启迪26-31
  • 第四节 吴敬梓生活阅历的积淀31-35
  • 第三章 《儒林外史》变异士风描写的思想价值35-44
  • 第一节 批判士人追名逐利的心态35-38
  • 第二节 揭示士人人格沉沦与畸变38-40
  • 第三节 反思士人道德观念的下滑40-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致谢46-47
  • 个人简介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泽宽子,李寅生;略论《儒林外史》中的“把”字结构[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01期

2 周君文;晚清《儒林外史》的文人评点群体[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陈秋香;;论《儒林外史》的史学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1期

4 陈秋香;;《儒林外史》的“题不对文”现象[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4期

5 申重实;;《儒林外史》刊刻、传播说略[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年02期

6 张冬红;;续析《儒林外史》“被”字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陈尚敏;;《儒林外史》与科举:误解及其他[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8 方崇元;;题《儒林外史》邮票[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6期

9 鲍鹏山;;《儒林外史》的“反体制”思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赵国栋;于转利;刘华;;《儒林外史》中茶的社会文化[J];兰台世界;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文新;;解构与重组再论《儒林外史》对传统的颠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李树民;;试论《儒林外史》反映的淮盐营销[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3 沈治钧;;《儒林外史》: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胡益民;;《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论纲[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5 吴莺莺;;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的胥吏形象[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吴莺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比较谈[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华 深圳作家;《儒林外史》中的明朝出版业[N];证券时报;2014年

2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儒林外史》的“反体制”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丁杨;商伟:换个角度激活《儒林外史》[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儒林外史》描绘的学术不端和腐败问题[N];中国文化报;2013年

5 刘磊;《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开拓[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李汉秋;摄古通今士子心[N];光明日报;2000年

7 董玉洪;《儒林外史》对当今人文精神构建的启示[N];安徽日报;2001年

8 鲲西;《儒林外史》新主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李汉秋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上海周边的清末儒林外史沙龙[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商传;从明代历史看《儒林外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能杰;《儒林外史》文学语言的运作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华;二十世纪《儒林外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玉洋;《儒林外史》中科场“局外人”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黄思怡;杨译《儒林外史》中描绘疯癫人物形象的语言翻译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4 袁鸣霞;论美籍华裔学者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郭梦怡;阐释学视角下《儒林外史》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6 冯洁;关联理论视域下《儒林外史》中习语的英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孙小银;《儒林外史》三家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8 孙连云;《史记》对《儒林外史》的影响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9 陈群;《儒林外史》服饰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10 聂泽文;《儒林外史》变异士风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36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36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6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