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原七律诗艺研究
本文关键词:散原七律诗艺研究
【摘要】:本文以散原七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诗歌写作艺术,以期能整体把握其七律艺术技巧及风貌特征,发掘其个性独创处。概而言之,本文共分五章,以下分别论之。第一章论其意象。散原七律之意象极为丰富,亦极富情感色彩,然多具生机衰退、孤零哀苦及疏离人境之特征。考其意象之色调状貌,往往废裱艳而趋清寒,弃佻巧而取浑朴。其意象联缀之律句常使动词之类作为意脉贯串其间,且多富动态及情感色彩,同一动词于不同语境中亦能随境转情,部分动词于散原笔下表情之能已近出神入化。本章结合其意象及动词,考察其七律之意境呈现。于胡先骗所言之要眇幽深、陆离光怪、宏恢、静细四类意象组合方式之外,复加冷淡清寒、温暖明朗二类,由此入手探讨,得其意境于容量较大之外,尚具情感色彩、力度感及动态感诸特征,其意境景真、情真,可谓之有境界。第二章论其句法。句法内涵极广,本章只论其倒装、律句节奏、虚字及对仗。散原好用倒装,每能于一句中之第七字精心安置,以收拗峭劲健之效。复以文为诗,律句节奏多样,已能化七言律句上四下三板滞之格,使其有开合动荡之姿。散原亦擅使虚字,其七律所用虚字词性多样,于语助类协调语音之外,复能贯诗之情愫,渲染诗境。其虚字使用臻于极致者,往往能见其性情。散原七律之对仗于流水、开合、倒挽三法之外,复有少量巧变对以见其才思,畅其诗律。而其对仗之主导形式则极富对比色彩,举凡情景、事景、巨细、远近、正反、今昔、视听、人我、有无、盛衰、时空、冷暖、虚实相对诸种,于规避对偶太切所致之语气凝滞外,皆能以出对句之反差性,于诗境中引入更多元素,扩其容量,使诗境得以有开合之貌。第三章论其修辞。修辞之法亦极为多样,本章只论比拟、叠字及用典三种。散原七律之比拟,往往使本体喻体相离甚远而复相合出奇,每能新人眼目。其以同一喻体拟诸物者、以同一事物作诸喻体者,皆思致奇妙,能于虚实之间,既生诗语之张力,复起读者之思欲,以丰沛其诗意。其用叠字,不独词性丰富,且用之拟声、设色、状物,皆并而有之,亦能使同一叠字而用其不同意义。状物模声之际,于条畅韵律、表现物象动感而外,复多能以声摹境,助益于诗意之表达。至其用典,一则所用典故范围极广,二则用典密度较大,三则不唯隶古事,亦用今事。典故入诗,有言简意赅、典雅庄重之效。而其以典实叙时事者,多可以点带面,择事件之关键片段,以关键之人物、地点、时间穿插其间,令人读之可自行以联想方式见其所叙事件之整体,理解其寓意。第四章论其格律。近体诗格律尚有些许问题意见不一,本章所论格律问题,以王力《汉语诗律学》诸说为准的,不作异说之驳辩。散原七律格律精严,其出韵之处有十,首句衬韵处仅四,失粘者二,失对者六,三平尾七,就其713首七律而言,失律处所占仅为微末。其用韵特征有二,一多哑韵,二多次韵。悲愤凄苦情多,而欢娱笑乐情寡,为其七律之基调。故其多用哑韵,亦在情理之中。且其随情押韵,响韵哑韵均能与诗境诗情相合,虽调多喑哑,实不为其弊。唯其次韵之作,乃风习使然,虽多能以才情使韵,诗韵凑泊,然强押处亦是难免。至其拗救,本章以本句自救、对句相救分其类型,其拗而能救处不独能益其音韵,强健句式,亦每能使某字特出,强化其描摹对象或情感。第五章论其风格。诗人作诗为表达自我,故本章视风格为艺术手段。本章认为,诗之风格,关乎意境,关乎语言,更关乎情感。意境多为心境之外化,而语言亦多随情感之驱遣。故情感实可称诗歌风格之骨。察散原七律,其情感类型大略有四:其一愤世难如山、忧黎元疾苦,其二痛亲友散亡、哀身成后死,其三悲江湖独往、叹病骨馀年,其四有欢娱之致而亦不能尽忘其悲。继以情感为主,以意境、语言为辅,得其风格有沉郁激愤、缠绵悱恻及明快酣畅三类,由此论其风格之表达效果。一则与诗境诗情相合之风格类型,多能助力于诗作之表达。二则经典风格往往可为作品沾染极具辨识力之特征,读者观之,自能以学养功底分辨之。三则所谓风格即人,人之气质性情于作品中有所展现,而此种展现,实即作者之人格于作品中之投射,后世读者观其诗,亦能得见散原风采。
【关键词】:散原 七律 诗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9
- 第一章 意象论19-35
- 第一节 意象特征19-27
- 第二节 动词特征27-30
- 第三节 意境呈现30-34
- 小结34-35
- 第二章 句法论35-49
- 第一节 倒装与节奏35-37
- 第二节 虚字37-43
- 第三节 对仗43-48
- 小结48-49
- 第三章 修辞论49-66
- 第一节 比拟49-52
- 第二节 叠字52-56
- 第三节 用典56-65
- 小结65-66
- 第四章 格律论66-81
- 第一节 失律66-70
- 第二节 用韵70-75
- 第三节 拗救75-80
- 小结80-81
- 第五章 风格论81-90
- 第一节 风格之骨81-84
- 第二节 风格特征84-87
- 第三节 风格与人87-89
- 小结89-90
- 结语90-91
- 参考文献91-95
- 致谢95-9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运锋;诗艺[J];福建文学;2003年11期
2 王健;;诗艺(外四首)[J];北京文学;1998年08期
3 陈超;;诗艺或交谈(四首)[J];山花;2000年06期
4 格罗霍维亚克;林洪亮;;诗艺[J];诗刊;1986年02期
5 本刊编辑部;;让重开的鲜花更绚丽[J];建筑工人;2003年01期
6 风子·夏可君;写作的裂缝──诗艺的贫困和死亡[J];文艺评论;1994年05期
7 王伟庆;查尔斯·西密克诗艺浅论[J];外国文学;1996年04期
8 ;雕虫非小技 诗艺贵精研[J];中华诗词;2006年05期
9 罗嗣藻;;古典诗艺新析[J];知识就是力量;2006年10期
10 范文质;;诗艺杂谈二则[J];岁月;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辉;;让生活的“即”景成为“恒”景——评徐俊国诗艺特色[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旭;何云波;;沉舟中的梦游——中国最后一位象征派诗人沈宝基的诗艺旅程[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长胜;写时代之光 聚诗艺之美[N];文艺报;2012年
2 贾耘田;突破学院派的樊篱[N];光明日报;2003年
3 李寂荡;忍受飞翔的欲望[N];贵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文波;“传统”表达与诗艺长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周洋;散原七律诗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刘慧贤;刘勰《文心雕龙》与贺拉斯《诗艺》文学思想比较[D];山东大学;2013年
4 谷怡然;论曹松的思想及诗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兆文;“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艺刍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牧野;主题的变奏和诗艺的呈现[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9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7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