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非小说的创作转型
发布时间:2017-09-20 14:22
本文关键词:论格非小说的创作转型
【摘要】:格非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群体中独特的一员,创作了一大批充满实验精神和自由意蕴的小说作品,如《迷舟》、《褐色鸟群》、《青黄》等,为我们提供了探寻先锋小说这一神秘诡谲世界的通道。继1994年《欲望的旗帜》的发表,标志着格非开始了创作上的转型,尤其在十年的沉寂之后携“江南三部曲”的强势回归,再次引发了评论界对先锋小说、对汉语写作新的可能性的批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格非小说的创作转型进行全面的解读和研究,来探讨九十年代以来先锋作家转型后的走向与流变。本文将格非的小说创作阶段分为前期和后期,从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的发表到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的出版为前期阶段,以浓郁古典主义气息区别于早期“形式实验”文本的“江南三部曲”等作品被归为后期阶段。中间沉寂的十年时间,格非暂停了小说上的创作,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小说理论的研究上。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格非小说的创作阶段和两次转型,分别是九十年代的转型之作《欲望的旗帜》、新世纪“江南三部曲”、以及之间作为过渡阶段的小说理论研究;第二章探讨格非小说转型背后的推动力问题,从纵向的社会历史因素解读格非小说转型的外在推动力,从横向的小说观念的转变和创作动机的成熟来解读其小说转型的内在推动力。第三章从艺术层面上解读格非小说在语言艺术、主题层次、叙事结构上的融贯中西,从而发现格非在转型的道路上并不是顾此弃彼、一蹴而就的,而是既有对西方文学的钻研又有对传统文学的继承,这种转型是值得汉语写作借鉴,富有内在生命力的。
【关键词】:格非 创作转型 小说观念 叙事 艺术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8-9
- 二、格非小说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路径11-13
- 第一章 格非小说的创作转型13-23
- 第一节 八十年代先锋叙事话语:“形式迷宫”与“存在之思”13-16
- 第二节 九十年代转型过渡:“困境中的救赎”与“沉寂中的自省”16-19
- 第三节 新世纪“江南三部曲”:“新生的回归”与“多元的可能”19-23
- 第二章 格非小说的转型动力23-33
- 第一节 时代的心理特征:剧变中的考验与成就23-27
- 第二节 小说观念的转变: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精神向度27-30
- 第三节 创作动机的成熟:“个人化书写”的社会转向30-33
- 第三章 格非小说创作艺术层面的转型33-48
- 第一节 小说文本语言的运用:“古典的回归”与“诗意的延续”33-38
- 第二节 主题审美的层次化:“历史的迷雾”与“乌托邦的寻梦”38-41
- 第三节 叙事结构的复归与延续:兼容并蓄的艺术自觉与艺术实践41-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5-56
- 致谢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格非 ,任峗;格非传略[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2 杨小滨;愚人;;不确定的历史与记忆:论格非早期的中短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2期
3 格非;李建立;;文学史研究视野中的先锋小说[J];南方文坛;2007年01期
4 张霖;格非小说的意义和结构——兼及后新潮小说的评价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张清华;叙事·文本·记忆·历史——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历史诗学及其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陈斯拉;;桃花源:抵达存在的路径——论格非小说的精神内核[J];文艺评论;2008年02期
7 刘伟;;格非的神秘主义诗学[J];文艺评论;2009年01期
8 谢有顺;精神困境的寓言──格非《傻瓜的诗篇》的意蕴分析[J];文艺争鸣;1995年02期
9 吴义勤;超越与澄明——格非长篇小说《边缘》解读[J];小说评论;1996年06期
10 余中华;格非;;我也是这样一个冥想者——格非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888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8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