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象”范畴的发展演变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中“象”范畴的发展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论 “象”范畴 发展演变 文学活动
【摘要】:文学依“象”而立,以“象”范畴为基点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探究具有追本溯源的性质。“象”范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总范畴,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意义。宏观上看,“象”最初从实相物质层上升到哲学层又最终转向诗学及美学领域,因而统摄面极广;微观上而言,“象”的发展又是一个不断丰富、补充和完善的动态机制,涉及众多的子范畴、子命题的生发和拓展。只有在厘清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阐释,我们方能全面认知和把握“象”范畴的丰富体系。文学发展一般会涉及四个要素,即宇宙世界、创作主体、文本以及欣赏者,而文论中“象”范畴的发展演变自然会在这些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中有特定的表现样式。鉴于此,本文在探究中国古代文论“象”范畴的发展演变时,尝试将“象”置于哲学、文论、美学三个领域中以全面审度,通过本体论探索出“象”的发展根脉,并沿着此源头对“象”在创作论、欣赏批评论中所衍生的系列分范畴及命题进行梳理和探究,突显出“象”在文论中的美学意义,采取宏观和微观视野相结合的方式为“象”范畴勾勒出丰富而充满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引言中着重介绍目前有关于“象”范畴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本文在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对相关概念和命题进行全面梳理与全新审视,根据“象”范畴发展演变过程中涉及的四要素进行条理性划分,选取在每一阶段所衍生的代表性子范畴和命题来探究,从而把握“象”内涵的丰富性和指涉性以及“象”范畴整一、圆融的体系性特征。第一部分着重从本体角度廓清“象”的源起及不同指向,从易学之象、道家之象、儒家之象到玄学之象,从实物性质到抽象玄理,通过不同角度把握了“象”的最初理论内涵,领略“象”之整体直观性和丰富象征性特征。第二部分围绕创造主体和创造客体两方面因素审度“象”在文学创作论中的运用,探讨了主体对“大象”内蕴的领悟和表现过程,并进一步审视“象”所生发的“兴象”、“意象”和“气象”几个代表性的子范畴,将创作文本中“象”范畴的真实样态予以展现。第三部分是“象”在文学欣赏论中的拓展,围绕人们“象外之象”的追寻,探讨由“象”至“境”的深层过渡,揭示“象”通过“意境”这一不断丰富、转化和升华的子范畴实现整体性观照和本体性回归的目的,全面展现了“象”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圆通性,勾勒出“象”范畴的丰富体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 “象”范畴 发展演变 文学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一、“象”的源起及不同指向11-19
- (一)《易经》“卦象”的象征性与整体性运用11-12
- (二)道家之“象”的形而上追问12-15
- (三)儒家“乐象”的日常化15-16
- (四)玄学之“象”的超越与转化16-19
- 二、“象”在文学创作论中的运用19-33
- (一)创作主体对“大象”内蕴的领悟19-22
- (二)创作文本中“意象”、“兴象”与“气象”的标举22-33
- 1、“意象”中展现心理图式22-26
- 2、“兴象”中领悟创作规律26-28
- 3、“气象”中审度艺术风貌28-33
- 三、“象”在文学欣赏论中的拓展33-43
- (一)王昌龄的“象”、“境”论33-35
- (二)“象外之象”的追寻35-36
- (三)意境论的体系化建成36-38
- (四)王国维“境界”论的本体性回归38-43
- 四、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50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勇,陈大利;真相被遮蔽:中国古代文论在二十世纪的命运[J];文学评论;2000年06期
2 周薇;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现代转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朱盈蓓;思辨、历史与激情的融合 评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4 尹奇岭;伪命题: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J];理论与创作;2003年03期
5 吴建民;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吕亚宁;《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漫谈[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吴中胜;文学如水——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J];理论月刊;2004年07期
8 袁济喜;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特质[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9 张志强;"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和教材建设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党军旗;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思想[J];写作;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迎刚;;转换,还是借鉴?——关于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价值之不同途径的反思[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则远;;植根传统 对话会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赵志军;;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4 张兴成;;本土文论的重建与外来文化的利用——读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5 李清良;;异质文化的“激发”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林焕平;;略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9 王晓路;;他者的眼光——西方汉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评述[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10 祁志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鉴赏[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桂宁;关注文化生成中的中国古代文论[N];文艺报;2001年
2 陈应鸾;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度研究[N];文艺报;2012年
3 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谁说中国古代文论已经百无一用[N];辽宁日报;2011年
5 李凯;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反思与建设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章辉;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对话[N];文艺报;2013年
7 中胜;重视对中国古代文论诗性智慧的探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郭鸷;中国古代文论能够融会到世界性文论中去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曾庆元;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N];文艺报;2001年
10 廖四平 张玉亮;对话与重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娜;运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探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周宁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性、情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文萍;中国古代文论中“象”范畴的发展演变[D];延安大学;2016年
4 徐湘豫;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D];新疆大学;2010年
5 赵丽君;试析“和”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丽丽;审美的异端:中国古代文论“狂”范畴之浅探[D];河南大学;2005年
7 寇佳艳;中国古代文论中“自然”概念的历史演变[D];延安大学;2013年
8 刘敏;中国古代文论“冲淡”范畴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9 樊凤芝;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9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1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