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革命边缘人的入世近俗和文化反抗
发布时间:2017-10-01 08:43
本文关键词:阿城:革命边缘人的入世近俗和文化反抗
【摘要】:阿城是当代文学史上极为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阿城儿时遭逢父亲政治变故而被革命边缘化,于是有着与同辈知青作家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构成,他因发表《棋王》而一举成名,却在盛名之际选择远居海外。阿城始终不是主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量虽少但不乏值得文学史浓墨重彩书写的精品。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存在传统文化的因素,因而多数评论将其归类为“寻根派”并从“寻根”角度阐释其作品,但是阿城本人并不完全同意此种分类。他在90年代发表的系列作品表明了他的创作一以贯之的是对世俗的关注。阿城成长于“文革”时期,然而其文字风格迥异于主流的革命话语。阿城的作品几乎很少直接描写革命,但不可否认的是革命与阿城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结合革命的历史背景、阿城的世俗观念以及阿城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三个方面来探讨阿城这个80年代的文坛个案。因此本文的论述分为三章展开。第一章阐述阿城被革命边缘化后受到的影响。阿城因阶级斗争而被边缘化的经历在他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并影响到他潜意识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他的人生是一个从被迫边缘到主动选择边缘的过程。边缘化的经历让阿城得到了相对时代教育不同的多元文化结构,也让他从边缘的角度出发得出对时代的独立思考。阿城意识到隐藏在话语权威面具下的“权力意识”,并在言辞中显露不动声色的批判态度。第二章先是质疑和反思大多数文学史将阿城归类为“寻根派”的合理性,再主要围绕阿城对世俗文化的理解来分析他的作品中对世俗之道的表现。阿城分别从道、儒、佛三大文化入手,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世俗文化。阿城认同世俗文化和世俗精神,以世俗为言说中心试图恢复小说的世俗样貌,从而消解了追求宏大叙事的革命话语。第三章主要探讨阿城低调的文化反抗姿态,分析阿城是如何以入世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和创作、如何从边缘观察位置出发冷观默察时代的人和事,揭示阿城采取曲径通幽的禅宗式叙述策略的原因和目的,并通过具体分析“三王”小说中主人公表现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来反映阿城本人作为文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阿城笔下释放的偏离革命的草莽之气、对世俗小民的关注、不同于主流话语的短句的运用,皆是阿城游走在边缘处所进行的低调的文化反抗。
【关键词】:阿城 革命 边缘人 世俗 文化反抗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1
- 第1章 革命的边缘人11-23
- 1.1 边缘与身份认同11-14
- 1.2 相对不同的文化构成14-18
- 1.3 边缘的启悟18-23
- 第2章 入世近俗23-41
- 2.1 从“寻根”到“世俗”23-26
- 2.2 阿城的世俗观26-41
- 2.2.1 中国文化的传统:世俗文化26-30
- 2.2.2 世俗:自为的空间,无观的自在30-34
- 2.2.3 世俗之道34-41
- 第3章 “君子不器”:低调的文化反抗41-49
- 3.1 实际的入世的心态41-44
- 3.2 低调的文化反抗44-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5
- 1、学术论著51-52
- 2、学术论文52-55
- 致谢55-57
- 攻读硕士时期的研究成果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叔青;与《棋王》作者阿城的对话[J];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02期
,本文编号:952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5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