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越绝书》《吴越春秋》恩仇叙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0:26

  本文关键词:《越绝书》《吴越春秋》恩仇叙事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复仇 报恩 比较


【摘要】:《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它们不论是在历史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研究者就其版本问题、作者问题以及篇幅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近代学者又把研究领域拓展到两本书的思想方面、艺术方面等。不论是古代研究者还是近代研究者,对《越绝书》《吴越春秋》的探讨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现今拟就在前人对《越绝书》《吴越春秋》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重点从两书的文本出发分三个主要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这三个方面分别为:《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恩仇”思想内容划分。第一部分,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进行有效的梳理。首先定义了文中“报恩”的含义,并结合《史记》《左传》等文献说明其材料来源;其次,通过对比《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得出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报恩”思想的性质不但没有改变反而不断强化的结论。第二部分同样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仔细梳理《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并进行定义和比较。首先阐明在本文的研究中,“复仇”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为含有“复仇”思想的“复仇”行为;第二层为内容中明确出现“复仇”二字的“复仇”行为;其次结合《史记》《左传》等作品,说明其材料来源;最后把《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进行比较,得出“复仇”思想从“家恨”到“国仇”的变化。第三部分,从《越绝书》《吴越春秋》文本出发,按照其故事的发展类型把它们分门别类。首先从感情的对立面,分为“报恩”和“复仇”;其次“报恩”和“复仇”又分别分为四大类,即:报答祖国之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答知遇之恩和其他主体认为需要报的恩情;个人对国君的复仇、国家对国家的复仇、亲自复仇和假他人之手的复仇。本文研究特点:《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恩仇故事,是在《左传》《国语》《史记》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和作者的自身思想情感而成。笔者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广泛阅读和吸收的基础上,将《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恩仇”思想进行比较。厘清《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复仇”思想,并对两书中“恩仇”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勾勒出其发展轨迹。因此,本文既有对《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恩仇”思想进行清理的特点,又具有当代对比研究的前沿性。
【关键词】:吴越春秋 越绝书 复仇 报恩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9
  • 一、问题的提出9-15
  • (一)《越绝书》《吴越春秋》相关研究论文在CNKI中分布情况9-13
  • (二)《越绝书》《吴越春秋》相关研究论文在硕博论文中分布情况13-15
  • 二、关于恩仇思想的研究综述15-17
  •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9
  • (一)研究目的17
  • (二)研究意义17-19
  • 第一章 《越绝书》 《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19-28
  • 一、《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的含义和概念19-20
  • (一)“报恩”的定义19
  • (二)报恩的起源和发展19-20
  • 二、《越绝书》中“报恩”思想20-22
  • 三、《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22-24
  • 四、《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比较24-28
  • (一)《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的相同点25-26
  • (二)《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的不同点26-28
  • 第二章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28-47
  • 一、《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的含义和概念28-29
  • 二、《越绝书》中“复仇”思想29-33
  • 三、《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33-38
  • 四、《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比较38-47
  • (一)《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的相同点39-40
  • (二)《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的不同点40-47
  • 第三章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恩仇”思想内容划分47-55
  • 一、《越绝书》《吴越春秋》中“报恩”思想的内容划分47-49
  • (一)报答祖国之恩47
  • (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47-48
  • (三)报答知遇之恩48
  • (四)其他主体认为需要报答的恩情48-49
  • 二、《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复仇”思想的内容划分49-55
  • (一)个人对国君的复仇49-51
  • (二)国家对国家的复仇51-52
  • (三)亲自复仇52-53
  • (四)假他人之力复仇53-55
  • 第四章 结语55-60
  • 一、发展中的“恩仇思想”55-56
  • 二、在儒家观点影响下的独特“恩仇”叙事视角56-58
  • 三、“恩仇”文学原型对后世的影响58-60
  • 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6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永平;《吴越春秋》徐天祜注浅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2 黄震云;;《吴越春秋》、《越绝书》神话比较[J];文史博览;2005年Z2期

3 黄震云;;《吴越春秋》、《越绝书》大禹治水神话比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杨海峰;;《吴越春秋》本义与引申义刍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樊祥恩;;《吴越春秋》的四大主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林小云;;《吴越春秋》的写人艺术[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刘晓臻;;《吴越春秋》中的诗歌辨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林小云;;《吴越春秋》的叙事策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李相宜;;试论《吴越春秋》的叙事时序[J];学术交流;2013年03期

10 吕华亮;;情感热烈 诗韵浓郁——《吴越春秋》诗性特征剖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江浙;;越为大费支族考[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薄刚;《吴越春秋》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林小云;《吴越春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为;《吴越春秋》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夏菽;《越绝书》《吴越春秋》恩仇叙事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盛雯雯;《吴越春秋》“扌(手)”部动词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4 徐湾湾;《吴越春秋》形容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5 孔燕;《吴越春秋》校诂[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曾淑珍;《吴越春秋》论[D];扬州大学;2009年

7 商光锋;《吴越春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鹏;《吴越春秋》与东汉经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罗俊华;《吴越春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梁琦;伉侠与风流:论《吴越春秋》的文化张力[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2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52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