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7:05

  本文关键词: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延安文学 女性形象 政治话语 女性的解放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从1937年至1949年发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学,是在政治环境影响下的独特的文学景观。在延安文学中塑造了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在政治话语影响之下形成的。本文将主要探究政治话语与延安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文总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特点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延安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文化语境。首先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正在开始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同时因为不同地区所处的政治统治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区域。其次延安由于政治清明,吸引了大批的作家们奔赴延安,造成了延安作家群体的复杂性,直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延安文学的主导地位。就在这过程中,政治强化和性别意识弱化的特征便显现出来。第三章将按照体制的规训者和反叛者来对延安女性形象系列进行分类。一类是受封建制度荼毒下的苦命的女性形象;另一类形象的塑造是以完全牺牲掉女性的性别为代价的体制的规训者形象;还有一类女性形象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矛盾冲突的反叛者形象。第四章接下来将探讨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的历史建构。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在主流话语的引导下呈现出模式化、典型化特征,这是在《讲话》后发生的变化。在女性形象上表现出泛化的特征,其中包括逐渐模板化的外貌和身份的同化以及在女性形象表现方式上的平面化。其次,在《讲话》之后,女性意识也随之瓦解,这表现为“性”的退场以及对女性关怀和批判意识的消失。最后通过话剧《白毛女》中喜儿形象的塑造过程来阐释延安文学中集体创作对文学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对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其中包括正反两方面。在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体现了女性的解放对人的解放的一种依附性,女性的解放正是由2对人的解放的依附,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的目的。但是这种解放并不是完全的,而是以女性自我话语权的缺失为代价的。同时五四传统、文学批判力等都在延安文学后期的创作中受到压制。但是对于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要辩证的评判,要放到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而非简单的从政治角度考量,这样才能不失公允。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这部分简单的对全文进行总结,整体把握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创作的历史语境、女性形象系列以及发生的转变和对此的反思。最后一部分还对延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简单的阐释,体现了延安文学创作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延安文学 女性形象 政治话语 女性的解放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0.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0-11
  •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11-13
  • 0.3 研究特色和本文结构13-15
  • 1 延安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语境15-24
  • 1.1 国内形势:民族危亡下的性别意识趋同15-18
  • 1.1.1 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15-16
  • 1.1.2 战争制约下的不同区域的文学分割并存16-17
  • 1.1.3 政治强化与性别意识弱化17-18
  • 1.2 延安文学:封闭空间下主导话语的确立18-20
  • 1.2.1 多元复杂的前期延安文学19
  • 1.2.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后期文艺道路的确立19-20
  • 1.3 延安女性的生存语境20-24
  • 1.3.1“失声”的延安女性20-21
  • 1.3.2 一体化空间下女性权利的赋予21-24
  • 2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系列24-35
  • 2.1 封建制度荼毒下的女性24-28
  • 2.1.1 恶婆婆形象——封建思想的维护者24-25
  • 2.1.2 苦命人——旧社会的受害者25-28
  • 2.2 体制的规训者28-31
  • 2.2.1 解放区的“新女性”28-29
  • 2.2.2 无意识异化的女英雄形象29-31
  • 2.3 特立独行的反叛者形象31-35
  • 2.3.1 反叛传统31-32
  • 2.3.2 揭露现实、反省自身32-35
  • 3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的历史建构35-47
  • 3.1 主流话语引导下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的泛化35-38
  • 3.1.1 瘦削或矫健:逐渐模板化的外貌塑造35-36
  • 3.1.2 女英雄的主场与女性身份的同化36-37
  • 3.1.3 从虚构走向真实,从立体走向平面37-38
  • 3.2 《讲话》后女性意识的瓦解38-41
  • 3.2.1“性”的出场与隐退39-40
  • 3.2.2 批判力和对女性关怀的复出与沉寂40-41
  • 3.3 集体创作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登场41-47
  • 3.3.1“白毛仙姑”的传说42-43
  • 3.3.2 邵子南版:“一个革命女性的成长史”43-44
  • 3.3.3 集体共同改造下的喜儿44-47
  • 4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47-54
  • 4.1 女人的解放与人民的解放的共生47-50
  • 4.1.1 作为一个“人”的解放47-48
  • 4.1.2 女性解放对民族解放的依附48-50
  • 4.2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反思50-54
  • 4.2.1 悖论的尴尬:女性解放下的自我话语权的缺失50-51
  • 4.2.2“五四”启蒙和批判力的落寞51-52
  • 4.2.3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创作的辩证评判52-54
  • 结束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德;郑娟;;延安文学的传播学意义初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李军;;前期延安文学对知识分子品性的革命反思——透视延安文学的复杂性[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吴矛;;“延安文学”概念的再辨析[J];长江学术;2009年04期

4 毕海;;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5 李振;;可贵的现场反思——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文学中的“革命婚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何静;;延安文学新印象——评《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3期

7 沈光明;;延安文学的雅俗及其它[J];荆州师专学报;1992年03期

8 ;延安文学2008年总目录[J];延安文学;2008年06期

9 ;《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5卷本)邮购启事[J];延安文学;2012年04期

10 ;首届“延安文学奖”获奖名单[J];延安文学;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立群;;后期延安文学道路的“确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世华;立足黄土高原根基 高扬理想主义旗帜 开创延安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局面[N];延安日报;2010年

2 杨R,

本文编号:954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54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