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

发布时间:2017-10-03 21:24

  本文关键词:论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 杂文 后现代 文体 语言 思想


【摘要】: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关于罗兰·巴特现代主义的经典论述与鲁迅的写作相类比,解析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鲁迅本人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但从内容到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元素的显现,尤其在他晚期杂文中表现出来的横空出世的创造力--文体的自由紧凑、语言的张力、思想公开、个性化细节,与那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一以贯之地出现在他不同时期的文字中,隐隐散发着一种高贵的消极美。所有这些后来被视为后现代写作的特质,已然深入浅出地体现在鲁迅杂文之中。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关键词】鲁迅 杂文 后现代 文体 语言 思想
【分类号】:I210.4
【正文快照】: 近年来我国的鲁迅研究,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其文字,都朝着更真实更平和的方向行走,“将他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1〕(P228)我们得承认,情况的确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今天宽松的语境下来探讨鲁迅晚期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良骏;魏老与《鲁迅杂文选讲》[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11期

2 吴中杰;鲁迅杂文评点(三则)[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1期

3 吴中杰;思辨与讽刺(五则)──鲁迅杂文评点[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2期

4 吴中杰;思辨与讽刺(三则)——鲁迅杂文评点[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3期

5 熊广平;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裘沙 ,王伟君;鲁迅杂文之图: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

7 李林荣;1920年代中期的鲁迅杂文及其文化背景[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5期

8 钱理群;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苗岩;浅谈鲁迅杂文的风格[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05期

10 韦星;浅谈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梦阳;;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研究——兼论鲁迅杂文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2 柯翔涌;;试论鲁迅杂文的反驳艺术[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3 王成功;;鲁迅杂文中逻辑推理的运用[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刘泰隆;;鲁迅杂文笔法及其思维特征[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5 刘家鸣;;鲁迅杂文创作两次高峰期初探[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6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吉鹏;鲁迅杂文研究的“春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文汇报》“笔会”主编 刘绪源;鲁迅杂文艺术魅力再探[N];文艺报;2011年

3 张梦阳;鲁迅杂文的文学属性与世界地位[N];文艺报;2013年

4 姜振昌;鲁迅杂文的传统[N];文艺报;2000年

5 周玉宁 王川;积跬步以致千里[N];文艺报;2005年

6 乔宗玉;难道人生无再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龙;论鲁迅杂文文体的创造[D];青岛大学;2003年

2 刘丽华;镜与像:木刻与鲁迅杂文叙事的同质元素[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宜桥;鲁迅杂文与医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金晶;试论鲁迅杂文[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申延涛;鲁迅杂文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副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吴怀志;鲁迅杂文喜剧笔法之精神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黎保荣;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杂文及其启蒙含蕴[D];华侨大学;2006年

8 周宝东;近二十年鲁迅杂文研究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丽华;论鲁迅杂文的成就[D];西北大学;2004年

10 谢菲;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66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66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d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