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记小说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笔记小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笔记小说 文学观念 文化价值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
【摘要】:新笔记小说出现在1980年代,代表作家有孙犁、汪曾祺、林斤澜、贾平凹、阿城、何立伟、聂鑫森、孙方友、谈歌、阿成、魏继新、李庆西、韩少功等。它取材广阔,视角独特,如故人往事、冷暖悲欢、善恶鬼怪、食器俗艺等。新笔记小说继承并扩充了古代笔记志人、志怪、琐闻杂谈的基本范畴,常于细微处落笔,发掘40年代以来渐渐被遗忘、被忽视的天然的人生样态。不仅关注田园趣味、市井趣味与文人趣味,极其重视民间生活自在的生命情调与审美意趣,更对人的生存境遇、神秘复杂的内心世界、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作出艺术性、哲理性兼备的探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即通过对新笔记小说表现视域的分析,试图还原其建构的民间世界。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从语言、结构等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新笔记小说在语言上打通了古与今、雅与俗的界限,并灌注以地域文化特色,普遍呈现出节制简淡、雅俗交融的韵味;在结构上,突出对闲笔与缺笔的使用,许多文本不重视叙述的完整、情节的起伏与矛盾冲突的激烈,而能够在亦小说亦散文的体式中自由流转。其文体风格呈现为朴素简洁的言说方式、宽厚通透的审美态度及典雅丰富的文化意趣。本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研读基础上对新笔记小说整体的审美意趣进行深入分析。新笔记小说在叙述语言、结构方式、意蕴情调上回到了民族传统,从笔记小说、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寻找、继承了有效资源,如以神摄形、虚实相生、笔墨意趣、气韵生动等。尤其在将其与《世说新语》的艺术精神相比较时,更能发现其继承且超越的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厚眷恋,这种美感的苏醒在1980年代至今都具有重要意义。且比起其他短篇小说,此种文体艺术品格的完成更依赖于新笔记作家群体所具有的文人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所以它复苏了当代小说缺失已久的诗心诗性,传承了中国古典艺术与人文精神,是一种浪漫的、自由的、心灵化的短篇小说体式。即使它长期被放置在小说的主流之外,但不可否认它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时时回望,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观念还是文化价值建构上,它都能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关键词】:新笔记小说 文学观念 文化价值 中国古典艺术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新笔记小说的身世8-14
- 1 笔记小说的概念8-9
- 2 新笔记小说的发生与发展9-10
- 3 新笔记小说研究现状10-13
- 4 研究意义13-14
- 第一章 志人与志怪、风俗与技艺14-24
- 1.1 “志人”——人性的诗化14-20
- 1.1.1 日常的温情14-17
- 1.1.2 张扬的生命力17-18
- 1.1.3 超脱的境界18-20
- 1.2 “志怪”——纪实与虚构20-21
- 1.3 琐闻杂谈——食、器、俗、艺21-24
- 第二章 新笔记小说的文体特征24-36
- 2.1 语言的质地24-29
- 2.1.1 节制简淡25-26
- 2.1.2 雅俗共生26-29
- 2.2 结构的智慧29-32
- 2.2.1 闲笔29-31
- 2.2.2 缺笔31-32
- 2.3 文体风格概说32-36
- 2.3.1 朴素、简洁的言说方式33
- 2.3.2 温和宽厚、潇洒通透的审美立场33-34
- 2.3.3 丰富典雅的文化内涵34-36
- 第三章 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36-48
- 3.1 诗心诗性的美感复苏36-38
- 3.2 艺术精神的继承与转化38-44
- 3.2.1 以神摄形39-40
- 3.2.2 虚实相生40-41
- 3.2.3 笔墨意趣41-42
- 3.2.4 气韵生动42-44
- 3.3 文人生活与创作44-48
- 第四章 新笔记小说的文化价值48-51
- 4.1 具有启示性的文学观念48-49
- 4.2 丰富的文化内涵49-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建强;广域的史料观念:谢国桢对明清笔记小说价值之认识[J];史学集刊;2003年04期
2 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J];文学遗产;2003年02期
3 李屏;“虚构”中的事实——宋笔记小说中的“熙宁兴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禹明华,冯小萍;唐五代开元天宝题材笔记小说述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王宝红;;试论清代笔记小说的语料价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祝一勇;;论“新笔记小说”的语言策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李剑波;晏萌芳;;试论明代笔记小说的市井化倾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蔡静波;苟小红;;论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有为皇帝形象[J];兰台世界;2007年06期
9 祝一勇;;论“新笔记小说”世俗化题材的选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杨夕;;《因话录》对逸事琐闻类笔记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创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艳秋;宁欣;;笔记小说中的唐宋都市生活服务业[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2 柯卓英;;唐代笔记小说编撰者略论[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稔穰;《阅微草堂笔记》漫议[N];光明日报;2004年
2 黄薇;侠骨柔肠男人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建宁;笔记小说俗谚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舟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D];河南大学;2009年
6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利君;“新笔记小说”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方宇;明代笔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尹悦蓉;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艺术正义[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4 邵育欣;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妇女形象[D];河北大学;2005年
5 祝一勇;论“新笔记小说”的艺术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一冰;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琳;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商贾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志霞;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禹霖;词与宋代笔记小说[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白云慧;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李白故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7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