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绛“文革”书写的身份认同
本文关键词:试论杨绛“文革”书写的身份认同
【摘要】:散文《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是杨绛晚年集中书写的"文革"回忆,呈现出节制从容的个人化风格。杨绛所采用的"边缘人"和"旁观者"的叙述立场,使其"文革"书写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更具有艺术魅力,对建构作家自我形象与身份认同更直接有力。由于"文革"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读者期待视野的多样性,杨绛的"文革"书写广受重视和好评,同时也遭到一些质疑和苛评,争论的焦点正是杨绛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当下语境中,杨绛其人其文的风范和价值尤其值得尊重和倡导。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杨绛 “文革”书写 身份认同 期待视野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ZW011) 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2014CWX019)
【分类号】:I207.67
【正文快照】: 1980年代,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和背景的伤痕、反思文学蔚为壮观,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学荣誉。许子东曾说,关于“文革”的小说书写被认为是“国人谈论、叙述‘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方式”1。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小说创作的自由,其情节、人物皆可以凭借想象和虚构。比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杨绛的寂寞与高贵[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2 杨思民;;一位老作家的心声——读杨绛的散文[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箴言辑录[J];北方牧业;2014年12期
4 柳袁照;;落叶寸草情——拜访校友杨绛[J];苏州杂志;2006年04期
5 文斌;;杨绛的体面[J];意林(原创版);2008年12期
6 祁文斌;;杨绛的体面[J];视野;2009年06期
7 祁文斌;;杨绛的体面[J];躬耕;2009年04期
8 陶晓跃;;“幸”耶? “不幸”耶?——杨绛《老王》的另类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01期
9 高群;;百岁杨绛:有才有识 活得自在[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6期
10 吴志菲;;杨绛:走在人生边上[J];老同志之友;2012年2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萌 整理;杨绛父亲深信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N];中国妇女报;2013年
2 深圳市宝安区 唐小林;杨绛对文学的敬畏[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洪子诚;对杨绛小说经验的细读、感悟与阐释[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傅小平;杨绛新书思考灵魂问题[N];文学报;2007年
5 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特级教师、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柳袁照;杨绛:我还在寻觅归途[N];成都日报;2011年
6 周志飞;对比杨绛,觉醒“名利”[N];中国妇女报;2011年
7 浩衍;百岁杨绛:见证知识分子[N];江西日报;2011年
8 李靖 许志铭;百岁杨绛 与世无争[N];人民日报;2011年
9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李萍;百年杨绛亦芳华[N];深圳特区报;2011年
10 商报记者 潘启雯;再过几天就是杨绛百岁生日[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晨露;沙漠中的水井[D];河南大学;2015年
2 李璐;杨绛散文中的理性反思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余萌;论杨绛创作的喜剧精神[D];南昌大学;2008年
4 魏东;杨绛作品的语言艺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应晓英;论杨绛文学创作的世情化倾向[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文娟;“隐”而不“没”—杨绛文学创作论[D];西北大学;2014年
7 张艳平;知识分子的心灵拷问[D];郑州大学;2014年
8 尹莹;论杨绛创作中的人文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廖林玲;杨绛作品的喜剧性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崔鑫婷;论杨绛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戏剧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2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7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