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古典性与现代性:论穆旦诗歌中自然风景体验

发布时间:2017-10-04 23:21

  本文关键词:古典性与现代性:论穆旦诗歌中自然风景体验


  更多相关文章: 穆旦诗歌 自然风景体验 古典性 现代性


【摘要】:长期以来穆旦诗歌研究总是被置于西方的语境之下,即使是对于穆旦诗歌中传统的考察,出发点依旧是“新”“旧”语境,由此延续到穆旦诗歌,这样做会有意无意的将穆旦置于大的语境之下而易于忽视其本身个人性的经验,而这种个人性的体验却往往是最私人化的,是穆旦的最独特之处,这样会无意之间摒除穆旦在本土经验下形成的艺术感受。穆旦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间上的穿越结合着空间上的移动,穆旦曾经随湘滇黔旅行团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又随中国远征军退居“野人山”,出国,回国,这一系列的空间位置的变动都对穆旦产生了影响。对于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特征的探究,如果暂时摒弃西方现代派对其产生的影响,从自然风景体验去切入穆旦诗歌,可以发现穆旦诗歌中具有本土化的现代性体验,这样可以拓宽穆旦诗歌研究的视野。穆旦随“湘滇黔旅行团”和在昆明的自然风景体验,带给诗人独有的土地体验,这其中包含了对民族国家的深厚的感情,对人民以及自身的生命关切和思考,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除此以外,野人山的自然风景体验给诗人带来了恐惧体验,这就促使诗人去思考战争,自然和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这跟同样面临国破家亡的唐代诗人杜甫用自然风景的书写来表达自己对国家以及自身命运的思考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处。此外,晚年的穆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苦难之后,寻求世外桃源式的灵魂居所,这与陶渊明的逍遥隐逸又异曲同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穆旦在与陶渊明、杜甫思想遇合之处又呈现出某些变形,即在自然风景自身寄寓的情感形式的表达上,陶渊明、杜甫更为注重的是“情感性”的书写,而穆旦诗歌更为抬举“思想性”的表达,穆旦用现代汉语的语言来表达,将自然风景以一种雕塑般的“具象”方式呈现,而陶渊明、杜甫则用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将自然风景以“兴”的方式来呈现,从穆旦对于自然风景体验的描写方式上面,现代性的形式与山水绘画形式的相遇和变形可以看出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是对古典诗歌形式的变异的接受。作为西南联大教师的冯至也同样关注着杜甫诗歌,此外,冯至也是一位热衷于“山水”之人,他诗歌中不乏自然风景的书写,冯至与穆旦都突出了物象本身,不再像古典文学中自然风景自身永远带有诗人自身情感的痕迹,甚至是自然风景自身受诗人感情的过度压抑而成为诗人情感符号的代表。冯至在抗战时期将对于现实的关注融于自然风物的表达,他将自身的体验隐没,探讨着生命的“死和变”,将对于物象生命的思考引向宇宙层面,而穆旦在接受其生命流变的基础上,在诗歌技巧上呈现出了复杂性和表达上更为深化的生命思考,穆旦让自然风景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呈现,创造出了其自身的时空世界,这种时空的变化与同时人的经验也并没有消隐,而是更为显露,穆旦诗歌中的自然风景和人的经验都呈现在诗歌之中,两种时空和经验的叠合对比,使生命流变的表达更具复杂性。从自然风景角度来切入穆旦诗歌,从而发现自然风景体验下蕴含的深层的精神性视点,并且也可以发现穆旦诗歌中本土化的现代性体验,这样可以拓宽穆旦诗歌的研究视野;同时这种风景体验与古典诗学中风景体验又有着某种承续性,而在现代的文学语境下还有着某种独特性,这样从风景体验中可以看到穆旦诗歌中古典性与现代性的某种契合和变异,从自然风景体验来看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生成与古典性的关系,不仅为穆旦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中国古典诗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联结点。
【关键词】:穆旦诗歌 自然风景体验 古典性 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第一章 历史语境下穆旦诗歌中自然风景的现代性生成11-22
  • 第一节 自然风景与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解读11-14
  • 第二节 战争语境下穆旦对自然风景的表达14-19
  • 第三节 新中国文艺语境下穆旦对自然风景的建构19-22
  • 第二章 归附还是反叛?--穆旦诗歌与古典诗歌的关系22-31
  • 第一节 情感和思想的遇合与变形22-25
  • 第二节 现代形式与古典山水诗歌形式的相遇25-28
  • 第三节 文化心理的变异28-31
  • 第三章 现代的质素性比较-冯至与穆旦31-40
  • 第一节 同质的改造31-34
  • 第二节 异质的加入34-37
  • 第三节“神”的书写37-40
  • 结语:穆旦与中国新诗的诗性空间40-48
  • 第一节 现代新诗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再认识40-43
  • 第二节 现代性境遇下言说空间的形成43-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孟华;略谈穆旦诗歌中"上帝"的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易彬;穆旦诗歌的修改情况举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黄菊,张扬;“生命也跳动在严寒的冬天”——论穆旦诗歌中的“冬天意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罗锡文;;穆旦诗歌的心灵力量和东西方文化背景[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5 罗振亚;;穆旦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石了英;;身体·受难·救赎——论穆旦诗歌的身体之思[J];名作欣赏;2008年06期

7 徐晓利;;试论穆旦诗歌中的死亡与新生话语[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8 刘纪新;;挥却历史的雾霭——对穆旦诗歌代表作的清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郑艳君;;论穆旦诗歌的戏剧化特色[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戴惠;;令人心颤的完美——穆旦诗歌《冬》欣赏[J];写作;2012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振亚;;拓展·创新·交锋——“穆旦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3)[C];2006年

2 刘超;;痛苦的追问与追问的痛苦——论穆旦诗歌的精神历程[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振亚;专家学者研讨穆旦诗歌创作[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琼琼;论穆旦诗歌语言[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玲玲;在沉沦与超越之间——论穆旦诗歌中的苦难意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谭梅;穆旦诗歌的内在结构的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3 周利众;论穆旦诗歌的“非个人化”品质[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光辉;穆旦诗歌接受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5 王倩;突围者的足音—穆旦诗歌简论[D];山东大学;2013年

6 娄燕京;论穆旦诗歌的人称结构与主体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莹;论穆旦诗歌的智性书写[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倩倩;论穆旦诗歌的语言形式创新[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9 程振兰;古典性与现代性:论穆旦诗歌中自然风景体验[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彭广见;穆旦诗歌的符号学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3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73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6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