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道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9 23:15
本文关键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道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绿道 景观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德尔菲法 广州
【摘要】:2009年广东率先进行覆盖全省的绿道网规划和建设工作,掀起了全国的绿道建设高潮。目前虽已有不少对绿道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对建成绿道的综合评价的研究却迟迟没有跟上,因此也缺乏实践对于未来即将开展的绿道建设的反馈作用,更缺失了快速建设后,如何完善、维护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绿道景观评价研究为基础,对绿道景观进行合理分析,可以为绿道今后的良性发展、综合利用、合理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对绿道、景观、景观评价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再对目前国内外景观评价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对比总结,得出本文的评价方法及思路。运用园林美学、景观学、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德尔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为景观质量评价方法,对绿道景观评价评价因子体系及因子权重、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筛选出绿道景观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模型,以期对绿道景观的优化、管理及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绿道景观评价因子体系建立。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方式,综合目前关于景观(美学、视觉)评价已有的多方研究成果,结合专家咨询建议,归纳了影响绿道景观的因子,从观赏性、功能性、文化性、生态性四个方面建立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群,共34个因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德尔菲法筛选评价因子,最终得到19个绿道景观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因子体系,分别为一级准则:观赏性、功能性、文化性、生态性。二级准则因子:绿道景观整体感观、绿色覆盖度、季相变化、视野变化度、风景类型的多样化、景观空间营造、绿道的可达性和交通衔接性、绿道内游憩资源连接性、休憩设施、解说和指示设施、环卫设施、安全性、景观的地域特色、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保护利用、链接破碎化景观和减轻景观破碎化、景观植物多样性、地带性乡土性树种应用、对原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植被覆盖率。(2)绿道景观评价模型构建。在确定评价因子后,通过问卷征集专家关于各个因子对目标绿道景观评价的重要性排序,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因子的权重值,得到重要性排序,并通过归一处理最终得到绿道景观评价模型。模型公式如下:LDMX=0.1350A+0.1003B+0.0886C+0.0868D+0.0525E+0.0511F+0.0493G+0.0463H+0.0423I+0.0422J+0.0416K+0.0407L+0.0349M+0.0347N+0.0341P+0.0324Q+0.0312R+0.0310S+0.0248T或LDMX=5A+4B+4C+3D+2E+2F+2G+2H+2I+2J+2K+2L+M+N+P+Q+R+S+T可分别用于定量评价及对比或定性评价。(3)实例分析——广州市绿道景观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样地调查分别获取评价因子中的定性和定量因子的数据。将定量因子数据通过标准化处理,与定性因子数据统一在同一标准下。利用绿道景观模型进行评价分析,最终得出广州市绿道景观评价值为3.6,表明广州市绿道景观的整体水平是在中等略微偏上。
【关键词】:绿道 景观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德尔菲法 广州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5.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
- 1.2 相关理论概念11-13
- 1.2.1 绿道11-12
- 1.2.2 景观12-13
- 1.2.3 景观评价13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13-14
- 1.3.1 研究内容13
- 1.3.2 拟解决的问题13-14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5
- 1.4.1 研究方法14
- 1.4.1.1 文献查阅法14
- 1.4.1.2 实地调查法14
- 1.4.1.3 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法14
- 1.4.1.4 模糊德尔菲法14
- 1.4.1.5 数据统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14
- 1.4.2 技术路线14-15
- 第2章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15-25
- 2.1 绿道的研究进展15-17
- 2.1.1 国外绿道研究进展15-16
- 2.1.2 国内绿道研究进展16-17
- 2.2 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17-24
- 2.2.1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17-22
- 2.2.1.1 景观评价的兴起17-18
- 2.2.1.2 景观评价的发展阶段18
- 2.2.1.3 景观评价理论的发展与学派18-22
- 2.2.2 国内景观评价研究进展22-24
- 2.2.2.1 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22
- 2.2.2.2 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发展22-24
- 2.3 层次分析法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发展24-25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引进24-25
- 2.3.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发展25
- 第3章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体系构建25-38
- 3.1 选取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的原则25-26
- 3.1.1 科学性原则26
- 3.1.2 系统性原则26
- 3.1.3 针对性原则26
- 3.1.4 适用性原则26
- 3.2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群建立26-29
- 3.2.1 初选方法26-27
- 3.2.2 评价因子初选27-28
- 3.2.2.1 观赏性方面27
- 3.2.2.2 功能性方面27
- 3.2.2.3 文化性方面27
- 3.2.2.4 生态性方面27-28
- 3.2.3 小结28-29
- 3.3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的筛选29-36
- 3.3.1 筛选方法——模糊德尔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29-30
- 3.3.1.1 问卷统计分析29
- 3.3.1.2 建立双三角模糊数29-30
- 3.3.1.3 检定专家意见收敛性30
- 3.3.1.4 评价因子选定的门槛值计算30
- 3.3.2 第一轮问卷调查及处理30-34
- 3.3.3 第二轮问卷调查及处理34-35
- 3.3.4 第三轮问卷调查及处理35-36
- 3.4 小结36-38
- 3.4.1 最终确选的评价因子36-37
- 3.4.2 评价因子筛选结果分析37-38
- 第4章 绿道景观评价模型构建38-48
- 4.1 绿道景观评价模型构建的原理及步骤38-42
- 4.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38
- 4.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38-42
- 4.1.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38-40
- 4.1.2.2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40-41
- 4.1.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1-42
- 4.1.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2
- 4.2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42-48
- 4.2.1 权重确定调查问卷调查情况42-43
- 4.2.2 权重确定调查问卷处理方法43
- 4.2.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值43-46
- 4.2.4 因子权重值结果分析46-48
- 4.3 绿道景观评价模型建立48
- 第5章 实例研究——广州市绿道景观评价48-60
- 5.1 实例概况48-49
-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49-53
- 5.2.1 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思路49
- 5.2.2 定性评价因子数据获取与处理49-50
- 5.2.3 定量评价因子数据获取与处理50-53
- 5.2.3.1 样地调查50-51
- 5.2.3.2 数据处理方法51-53
- 5.2.3.3 量化评价因子指标值标准化53
- 5.3 评价结果及分析53-60
- 5.3.1 广州市各区绿道景观评价结果及分析53-55
- 5.3.2 广州市绿道景观整体评价结果55
- 5.3.3 评价结果分析55-59
- 5.3.3.1 快速建设带来的质量欠缺56-57
- 5.3.3.2 管理维护不到位57-58
- 5.3.3.3 绿道现状中短板突出、分化明显58-59
- 5.3.3.4 绿道景观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种类单一59
- 5.3.4 建议意见59-60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60-63
- 6.1 研究结论60-61
- 6.2 讨论61-62
- 6.3 研究的创新62
- 6.4 研究的不足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68-81
- 附录A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筛选调查问卷68-71
- 附录B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权重调查问卷71-77
- 附录C 广州市绿道景观评价调查问卷77-79
- 附录D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权重值汇总表79-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拓;;邻避冲突主体间认知差异评估框架与建构方法——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综合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任斌斌;丛日晨;郭佳;白茜;;绿道综述[J];园林科技;2014年02期
3 刘滨谊;;风景园林三元论[J];中国园林;2013年11期
4 宋立民;;城市景观评价方法与应用[J];设计;2013年09期
5 陈勇;孙冰;廖绍波;罗水兴;李芳东;王海军;;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评价指标筛选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6期
6 杨建欣;;基于属性层次模型的肇庆环星湖绿道景观评价体系构建[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7 林嘉玲;甘巧林;魏申;张天杰;;广州市绿道功能感知的IPA评价与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年03期
8 庄荣;李颖怡;康凯珊;;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规模与评价模型研究[J];广东园林;2012年03期
9 张哲;潘会堂;;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杨职优;朱志超;罗涛;;论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含义及评价技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1002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00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