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光纤陀螺仪的车载导航误差建模及滤波方法

发布时间:2017-11-03 08:25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纤陀螺仪的车载导航误差建模及滤波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捷联惯导系统 车载振动 误差分析 小波滤波算法


【摘要】:随着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快速性和机动性的要求,往往需要陆地车辆自主、快速、精确的导航定位。本文从系统和惯性器件的角度分析各种影响导航系统精度的误差因素,基于车辆振动环境设计了一种适合在振动环境下,满足导航系统导航需求的滤波方法。首先,介绍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利用四元数算法及等效旋转矢量方法对惯导系统的姿态、位置和误差等导航参数信息进行更新,推导了导航参数信息的误差方程,建立了车辆的振动模型,并用MATLAB仿真,验证车辆振动对车载惯导系统输出导航参数精度的影响。其次,系统地分析惯导系统和惯性器件主要误差来源,针对惯性器件误差源,用ALLAN方差分析法和功率谱密度法相结合的方法去测定光纤陀螺性能,对光纤陀螺输出误差进行全面辨析并提出减小误差的措施。再次,针对车载振动环境下,惯导系统输出导航参数信息包含的误差进行滤波处理,推导了小波滤波算法,结合MALLT算法和多尺度小波分解算法的数学方程,对不同的阈值选取方法、不同小波基和不同小波分解层次对于滤波效果的影响进行讨论,为仿真验证奠定了基础。最后,给出了捷联惯导系统导航解算流程图及误差补偿法小波滤波流程图,并对所设计的算法用MATLAB进行仿真测试。在正弦函数为有效路形的前提下,测试理想情况和实际情况下惯导系统输出轨迹,并分析各项导航参数的误差;针对实际路况,采用小波滤波法对惯导系统输出导航参数信息进行滤波处理,对比分析相同小波基下不同分解尺度和相同分解尺度下不同小波基滤波效果,结果显示:不同小波基对于滤波结果不同,增加小波基分解尺度有利于优化滤波效果,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随着分解尺度的增加而增加。滤波之后,车载导航系统精度提高,可以达到实际应用需求。
【关键词】:捷联惯导系统 车载振动 误差分析 小波滤波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J81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0-11
  • 1.2 FOG捷联惯导系统的研究11-14
  • 1.2.1 惯性导航系统11-12
  • 1.2.2 惯性导航系统分类12
  • 1.2.3 捷联惯导系统的研究现状12-13
  • 1.2.4 车载惯导系统的研究现状13-14
  • 1.3 导航系统去噪方法的研究14-16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主要工作16-18
  • 第2章 车载捷联惯导系统工作原理18-33
  • 2.1 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关系18-20
  • 2.1.1 常用坐标系18-19
  • 2.1.2 坐标系之间转换关系19-20
  • 2.2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导航解算方法20-25
  • 2.2.1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导航原理21
  • 2.2.2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导航算法21-25
  • 2.3 车辆振动模型25-32
  • 2.3.1 车辆行驶有效路形25-27
  • 2.3.2 车辆振动模型27-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车载惯导系统误差特性分析33-48
  • 3.1 捷联惯导系统的误差源33-38
  • 3.1.1 惯导系统误差分类33-34
  • 3.1.2 惯导系统误差方程34-38
  • 3.2 惯性器件误差38-39
  • 3.3 FOG随机误差测定方法39-43
  • 3.3.1 Allan方差法原理39-41
  • 3.3.2 光纤陀螺随机噪声分析41-43
  • 3.4 光纤陀螺性能评价43-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车载环境惯导系统动态噪声滤波的方法48-57
  • 4.1 引言48
  • 4.2 小波变换去噪原理48-52
  • 4.2.1 小波分析理论48-50
  • 4.2.2 小波多尺度分解和重构50-52
  • 4.3 小波分析去噪方法52-55
  • 4.3.1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52
  • 4.3.2 小波基选择方法和小波分解层数确定52-54
  • 4.3.3 小波去噪阈值选择54-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误差滤波方法仿真分析57-69
  • 5.1 引言57
  • 5.2 软件流程57-59
  • 5.3 仿真测试59-68
  • 5.3.1 车辆行驶惯导系统误差59-64
  • 5.3.2 导航系统信号滤波仿真64-68
  • 5.4 本章小结68-69
  • 总结与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奎;;美空军的三种标准惯导系统[J];航空电子技术;1981年Z1期

2 赵剡;滕冲;杨辉;魏鹏;;预测与健康管理在惯导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航空兵器;2014年02期

3 郎需英;三轴惯导测试台[J];系统仿真学报;2001年02期

4 张宗麟,徐庆九,刘华伟,滕继涛,陈天如;一种主备配置的惯导系统故障诊断原理[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2年02期

5 卢建华,张建军,徐庆九;惯导自动检测设备平台模拟器的研制[J];电光与控制;2005年03期

6 蒋本宁;惯导“漂移”现象及避免方法[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邹志勤;武成锋;王翌;任宏文;林亮;;高精度平台惯导系统空中数学修正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8 奔粤阳;孙枫;高伟;陈明辉;;惯导系统的零速校正技术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17期

9 黄勇;方海斌;;三种平台式惯导系统方案的性能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1期

10 蓝仁恩;刘志成;王志乐;崔益鹏;;机载惯导系统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荣;鲁志勇;;平台惯导系统外环支承结构的优化改进设计[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林秀全;;基于振动测量的故障诊断方法在机载惯导系统中的工程实践[A];面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2013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练军想;吴文启;吴美平;胡小平;;机载惯导系统动态误差分析及旋转抑制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肖春雨;赵长彦;;563H系列惯导系统航向效应的测试与补偿[A];2011航空维修理论研究及技术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晓平;郭晓月;董明舟;;惯导测试及运动仿真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其实现途径[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林思刚;杜祖良;;舰载高精度平台惯导系统动基座对准技术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谢愈;郑伟;汤国建;;基于均匀设计的神经网络建模在惯导工具误差模型弹载验证试验方案优化中的应用[A];2007均匀试验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俊美;;PLD在惯导测试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春艳;王国锋;詹丽娟;朱春云;纪杏红;;MEMS组合惯导系统研究[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吴训忠;贾继超;李延龙;;低精度捷联式惯导系统对准方法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曲雪云;三载背后的“QC”情缘[N];中国航天报;2007年

2 文民;华天酒店介入光电技术[N];中国证券报;2002年

3 靳哲明 吕军超 汪欢;首台IMU惯导系统飞行成功[N];中煤地质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强;基于多视图几何的视觉辅助惯导组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王根;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袁保伦;四频激光陀螺旋转式惯导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杨萌;非线性滤波及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中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浩;惯导输出模拟器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魏学宝;平台惯导系统关键参数自标定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月;基于PSO-SVM的惯导系统性能评判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毅;光纤惯组单轴旋转调制模式及对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邱浩阳;弹载惯导平台系统误差系数标定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铁俊波;速度位置信息辅助下惯性导航行进中快速自对准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聂敏;基于光纤陀螺仪的车载导航误差建模及滤波方法[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蔡山波;双轴旋转捷联惯导系统旋转控制算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昱丹;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杨龙龙;某型飞机惯导接口设备的研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5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135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d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