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纳米科技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发布时间:2017-12-19 16:26

  本文关键词:纳米科技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科技 环境设计 借鉴 融合


【摘要】:21世纪以来,纳米科技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诞生的诸多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纳米艺术也由此伴生。本文分析了纳米图像中的微观结构蕴含的艺术特征,从观念上的互启、方法上的互用两方面揭示了纳米科技与环境艺术的融合路径,并以展厅设计为例,探索纳米科技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TB383.1
【正文快照】: 步入二十一世纪,一场纳米科技革命正悄然袭来。作为科学前沿的纳米科技正逐步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改善人类的生活。而纳米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了纳米艺术的诞生。诸多纳米科技成果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想象,使得一系列关于纳米科技的装置、摄影、平面设计等纳米艺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旭东;赵昂;;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的发展趋势——虚拟建筑(Virtual Building)设计将成为主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宁;邢黎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2 田峰;;使用BIM方法发展三维规划管理系统势在必行[J];上海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3 安勇强;张谆;;谈信息技术对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9期

4 谭军;李哲林;姜立军;林强;;增强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仿真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刘寅辉;基于目的性的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博;虚拟现实技术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1年

2 赵昂;BIM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重庆大学;2006年

3 李丹;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4 陶敬华;BIM技术和BLM理念及其在海洋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于融融;计算机辅助可拓建筑设计的表达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梁佐鹏;建筑信息模型在空间结构中的开发与应用[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7 姜剑峰;BIM技术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8 郝昭;徽州传统民居平面生成语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礼;“纳米”是什么[J];企业管理;2001年02期

2 杨宁;;纳米科技与管理创新[J];未来与发展;2001年03期

3 武步宇,武步宙,史晓菲;走近纳米科技[J];现代物理知识;2004年04期

4 ;纳米科技大事记[J];电气时代;2001年02期

5 白春礼;全面理解纳米科技内涵 促进纳米科技在我国的健康发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1期

6 朱长纯;;程序委员会主席朱长纯教授的讲话[J];纳米科技;2005年05期

7 ;白春礼院士作纳米科技发展动态学术报告[J];机械工程材料;2006年05期

8 ;2008第七届中W 国际纳米科技(武汉)研讨会会议通知[J];纳米科技;2008年03期

9 ;纳米科技的现在和未来[J];自然与科技;2011年03期

10 盖峥,于洪滨,何谊,杨威生;STM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几例[J];电子显微学报;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静;;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与器件(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2 秦金贵;;武汉大学的纳米科技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薛增泉;;纳米科技—科学发展的新领域[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盖峥;于洪滨;何谊;杨威生;;STM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几例[A];第四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黄学明;孙博华;;超高频纳米力学谐振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赵宇亮;刘元方;叶朝辉;雷皓;;纳米尺度物质的生物效应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解思深;陈运法;;序[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严东生;;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对比世界面临的局面)兼议发展纳米科技、纳米材料的重要性[A];2003年新材料发展趋势研讨会演示文稿汇编[C];2003年

10 黄因慧;沈理达;田宗军;;面向机械工程的纳米工艺技术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斋;纳米科技发展史[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刘碧玛;纳米科技:需要追赶和超越[N];科技日报;2003年

3 吴宏富;密友集团纳米科技领域大显身手[N];经理日报;2009年

4 庄嘉;美国:进入全面推进纳米科技发展新阶段[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金沐;纳米科技“一展身手”的领域[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6 刘良;纳米科技革命在我们身边开始了[N];北京日报;2000年

7 本报编辑部编译;纳米科技向产业化进军[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三阳;冷看纳米科技[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郭继东;纳米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白春礼;纳米科技,启动新的产业革命[N];经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玉;基于新型微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许艳艳;铜基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与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姚震宇;低维及多级无机纳米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胡俊涛;ZnO、ZnS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发光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王科技;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真空气相合成及生长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群;一维纳米材料的调控合成,生长机理以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房伟;软化学方法中低温合成BN的物相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吕伟;氧化锌 氧化铈 氮化镓和氧化铋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王书刚;无机—有机荧光化合物/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振兴;基于DNA模板和自组装的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彩霞;我国纳米科技研究与发展状况的计量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研;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Fe_3O_4/SiO_2复合材料的探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温美旺;纳米半导体(ZnO、TiO_2、Ag@AgI)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唐莉娟;硅壳型和稀土共发光型复合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分析应用[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马茂才;纳米光催化材料的致突变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叶恒;导电纳米结构功能纺织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7 薛红梅;Eu~(3+)掺杂BaTiO_3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丽娟;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面修饰[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慧茹;一维稀土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10 林铁军;低维纳米ZnO的制备[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08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308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