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城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6 14:47

  本文关键词:现代人的需要结构与城市环境设计对应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师范大学》 2008年

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城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研究

陈岭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校园在过去短短几年经历了空前的建设浪潮。随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大学职能、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教育大众化、终生化和结构多样化成为21世纪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校园的建设模式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随着岳麓山大学城的确定,岳麓山区域高校的建设也跨上了新的台阶,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也更加密不可分,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不仅能调动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还能够保持好岳麓山优美的风景,让长沙市规划的山水洲城这一概念成为实际的美景。高校大量建设的进行,对于加强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岳麓山三所主要高校校本部的实地考察,对各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基本的思想根源在于“风土化”和“生态学”,特别是对千年以来岳麓山景色的保护和培养上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岳麓山大学城建筑与景观融合的方法,一是从具体出发,在技术和做法上,采用适应长沙气候的建筑设计要求,使用适应岳麓山地区特色的景观植物,保护好原生的岳麓山动植物,并能与周围的大环境协调整合。二是从宏观出发,从整体布局上加强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这些要通过政府法规和规划来处理。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给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环境。三是将融合思路提高到文化的高度,适应两型社会区域建设需要,让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岳麓山大学城通过采用新的建筑、景观表现方式和文化符号,成为富有魅力的大学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984.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变化10
  • 1.1.2 我国大学建设的飞速发展10-11
  • 1.2 概念及范畴界定11-12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12-13
  • 1.4 研究方法13
  • 1.5 研究目标及论文的逻辑框架13-15
  • 第二章 大学校园总括15-44
  • 2.1 长沙地区及岳麓山概况15-19
  • 2.1.1 长沙的地理特征及其地域文化15-16
  • 2.1.2 岳麓山地理特征及其历史16
  • 2.1.3 岳麓山大学城的形成、发展和现状16-18
  • 2.1.4 岳麓山大学城与其所处地域的关系18-19
  • 2.2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19-21
  • 2.3 岳麓山大学城区考察与评析21-40
  • 2.3.1 考察对象、目标及方法概述22
  • 2.3.2 湖南师范大学校校本部考察22-32
  • 2.3.3 湖南大学校本部考察32-36
  • 2.3.4 中南大学校本部考察36-39
  • 2.3.5 考察小结39-40
  • 2.4 建筑与景观融合的决定因素40-43
  • 2.4.1 建筑的特征40-41
  • 2.4.2 景观的特征41-42
  • 2.4.3 建筑与景观融合的特点42-43
  • 2.5 加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途径43-44
  • 第三章 岳麓山大学城城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分析44-50
  • 3.2 建筑与景观融合后形成的系统结构的可行性分析44-49
  • 3.2.1 融合形成的系统概念及特征45-46
  • 3.2.2 建筑与景观融合如何形成系统46-49
  • 3.3 创造多层次的融合系统49-50
  • 第四章 岳麓山大学城城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优化设计途径分析50-63
  • 4.1 现代社会建筑艺术与景观艺术的融合50-52
  • 4.2 岳麓山大学城城区建筑与景观融合设计原则思考52-56
  • 4.2.1 整体性52-54
  • 4.2.2 操作性54
  • 4.2.3 可行性54-55
  • 4.2.4 层次性55
  • 4.2.5 实用性55-56
  • 4.3 岳麓山大学城城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优化设计模式分析56-63
  • 4.3.1 建构清晰的融合系统56-57
  • 4.3.2 融合系统空间设计模式57-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69
  • 致谢69-7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园园;高校校园人文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华;丘陵地区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2 纪晓岚;现代人的需要结构与城市环境设计对应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4期

    3 郑时龄;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与城市化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期

    4 齐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5 蒋朝晖;创造特色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湖南省新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6 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年02期

    7 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华中建筑;1997年02期

    8 朱明;创造自然、物质、人文三位一体的校园环境──对开放式学校校园规划及建筑的探讨[J];华中建筑;1998年03期

    9 倪洪尧;;高校历史遗产消失及其保护[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10 戴复东;交流、自然、文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199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吉志伟;高校教学建筑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东南大学;2004年

    3 文晓斐;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中心结合边缘——城市新区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2 林岭;林升乐;;适宜技术+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新区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方案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3 袁红;段红军;雷亚芳;肖霖;;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地域性创作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4 姜利勇;张庆顺;胡江渝;;在制约下发展——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5 向岚麟;朱克勤;;外部空间中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6 张静;周雪峰;;探索校园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7 李香敏;陈茜夷;;住宅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整合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8 廖一联;方舟;屈晓勤;;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9 张昊;张鲲;;浅析城市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10 蔡金娥;张鲲;;藏传佛教建筑群空间形态特征与地域性文化重构初探——以青海省塔尔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2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邢佳林;;科学制定间距法规 优化提升城市品质——浅谈对目前南京居住建筑间距管理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邢佳林;刘青昊;;当前南京居住建筑间距规划管理刍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江萍;罗瑶;;武汉市住区室外老年人健身设施布点规划及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余亮茹;陈琳;;基于规划视角的城市文化特色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佩娟;周晗;彭焱;;城市商业外部空间吸引力的物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商业外部空间调查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贾艳飞;孔令龙;;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以植物景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姚朋;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6 詹珽;基于螺旋模型架构的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7 海佳;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晓青;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汪峰;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王健;天津海河综合开发规划的实践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4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申红田;基于涌现理论的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温文瑞;城市街道景观中的建筑色彩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庚阳;;大学新校园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陈选程;;现代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思考——以蚌埠学院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唐诚;王翠;;浅析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4 刘军;;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04期

    5 艾万明;;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7 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5年03期

    8 何镜堂,邓剑虹,涂慧君;弘扬地域文化 创造生态校园[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5期

    9 姜连馥,满杰;高等学校校园规划与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德明;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刚;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振海;现代大学校园人文内涵的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3 江澄;某高校建设新校区项目选址方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朱育嵩;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4年

    5 杨子君;大学校园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汪玥;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设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江瑛;丘陵地区水系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与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成旭华;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邓新义;大学校园环境意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10 李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燕妮;数字技术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的运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李凤;湖南丘陵地区高校新校区规划中的竖向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文慧;城市发展的内涵与内驱力[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2期

    2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3 包小枫,张轶群,荣耀;生态的校园 诗意的空间——四川大学双流新校区与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4 张隽,陈占鹏;大学校园“边缘区”的整合与再创造[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6期

    5 谭蔚;析现代乡土建筑的创作[J];福建建筑;2002年04期

    6 刘华钢;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与校园规划发展新趋势[J];高教论坛;2005年03期

    7 葛宜贵;城市商业文化步行街环境景观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8 张浩青;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批判的地方主义[J];华中建筑;2001年03期

    9 吉志伟;高校教学建筑中的交流空间——谈山本理显的大学设计[J];华中建筑;2002年05期

    10 姜长征,周庆华;对大学新校园建筑设计的认识与理解[J];华中建筑;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2 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昆;李黎;张斐;;武汉市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系统的开发及研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城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现代人的需要结构与城市环境设计对应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1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41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