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环境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2 08:55

  本文关键词: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环境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交通大学》 2013年

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环境艺术研究

张灵  

【摘要】:一个世界的、一个国家的、一座城市的、不分级别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怎么样的呢?然而青少年们需要什么样的一个公共活动空间?青少年儿童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小天地呢?汶川映秀是处于特殊的背景,而这里的青少年活动心应该是区别于普通我们能看到一般青少年活动中心。将休闲、娱乐、学习和交流自然融合一体,为映秀青少年提供充足完善的场地和空间。 研究震中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环境艺术震后心理因素,不仅让青少年特殊人群找到心灵的安慰,唤醒青少年在精神世界的需求在映秀地域文化背景下营造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内公共空间环境和室外公共环境要达到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二者应符合青少年发展年龄阶段。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联想、揣测、并达到“关爱人类、关爱人群、关爱自我心灵写照”在对公共艺术的打造中体现对人的关怀,对自然的遵从,对人心灵的引导,注重映秀的自身文化、映秀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艺术作品创作。 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以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心理学及其青少年心理学、震后心理、角度出发,以青少年儿童对空间的心理需求为切入点,研究这种源自对空间需求的环境心理产生的潜在影响,营造供本地及异地青少年甚至世界的青少年自由、轻松交流的公共空间。因此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空间设计不仅满足因地震而引起的心理变幻的要求,而且应该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特点,体现社会对震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关爱,及其将此空间营造成更有爱的空间。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研究课题的独创性和创新性。这是论文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对问题的提出相关理论的研究包括青少年震后心理现象、青少年空间行为心理分析,结合空间环境设计的相关知识,分析适合震后青少年的空间环境设计。 第三章分析本案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地理环境背景及其室内空间的功能布置。 第四章分析及提出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目前室内空间环境及室外空间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通过以上四章的理论分析总结适应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空间环境的设计。分析影响空间的三大要素色彩、材质、光线从而总结符合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的设计,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研究并对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内平面功能布置及空间环境设计、导视设计、室外主题广场设计。 第六章是关于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艺术作品创作。结合空间营造氛围并创作出相应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4;J5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柳亦春;陈屹峰;高林;刘谦;王龙海;;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J];城市环境设计;2012年08期

2 子岩;;国外大学学生活动中心[J];世界建筑;1989年02期

3 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4 张晓春;片田范子;胜田仁美;小迫幸惠;三宅一代;冈田和美;大塚久美子;;日本灾后护理指导手册在我国儿科护理领域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靓;室内艺术照明的艺术因素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效梅;袁雪峰;;基于邻里单元思想的居住区设计再认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2 郑正球;陈岚;杨仁鸣;;建筑空间形态之占领与围合[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3 郑雅慧;王一平;;商业空间导识系统设计的识别性问题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4 王永德;汉语语法习得异同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吴力专;张国锋;;悖论问题的情绪机制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严晓月;;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状态及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李茜;冯四清;;从社会维度视角探析高层住区邻里空间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张路红;在游戏中成长——试论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9 乔梁;寇婧;;建筑与人的行为的适应性关系[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10 李永刚;张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个性化追求[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王枞;涂序彦;刘嘉;;注意-情绪协调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模型[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蔡国正;任巧华;;环境—行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建成;陈贵松;;现代林业发展理论[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6年

6 张连成;张力为;;动性心理疲劳的监控方法[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王晨;;环境行为学在郊野公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9 修贝贝;;关于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桂军;姚洪滨;田丽;王涌;;论海员综合素质教育中情商及其培塑[A];船员管理与培训教育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于洁;不同情绪刺激下运动员执行控制特征及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安翠林;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卷编制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家鑫;杭州老年公寓室外环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吴荻;儿童与居住区环境安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李晓莉;细节中的住宅建筑安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孔源;高等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勇;室内设计中光源的色温与显色性应用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史荣利;;基于室内照明艺术的几点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刘婷,陈红兵;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高建国,聂高众;1990~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自然灾害对比[J];地学前缘;1996年02期

5 刘时勇;论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年01期

6 唐文跃;;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08年08期

7 高伟宏;;舞台灯光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05年07期

8 李宗浩;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04期

9 南裕子,渡邊智惠,张晓春,山本あい子;日本灾害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04期

10 高歌;海啸救援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映秀电站厂房重见光明[J];四川水力发电;2008年05期

2 王志奇;;刻骨铭心的日子——震中日记[J];四川水力发电;2008年S1期

3 文心;王志奇;;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再赴重建征程[J];四川水力发电;2010年05期

4 单鹰;高水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学术讨论会在映秀湾召开[J];水利学报;1983年03期

5 王志奇;童洪;卓立;;抗震救灾 恢复重建 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打响恢复重建战役[J];四川水力发电;2008年05期

6 台佳佳;邓建辉;谢和平;李碧雄;魏进兵;;汶川大地震中映秀-虹口地区的地表破裂[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王志琦!映电新闻中心;映秀湾水电厂耿达、渔子溪两电站大坝通过大坝安全第二次定检[J];大坝与安全;2001年01期

8 肖达;李粲;;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要点[J];建设科技;2009年09期

9 吴建生;董波;;简析“8.13”红椿沟泥石流堰塞湖抢险方案[J];四川水力发电;2011年S1期

10 ;四川映秀将建成抗震建筑示范区[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朝晖;汪晓锋;钟涛;;映日公路映秀至耿达段打通方案初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2 吉随旺;唐永建;胡德贵;马洪生;王道雄;毛成;;路基边坡地震病害调查[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3 易志宏;;映秀岷江桥震后抢通保通方案实施[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4 陈贵红;李海清;钟勇;李泳伸;;国道213线都江堰至汶川段隧道震害调查与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徐德玺;谭认;;汶川特大地震对都汶公路的破坏原因简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刘惠军;蒲达成;鲁科;陈倩;魏昌利;;汶川强震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7 李勇;黄润秋;Alexander L. Densmore;周荣军;闫亮;张毅;Nicholas Richardson;董顺利;乔宝成;Michael A.Ellis;何玉林;陈浩;马博琳;;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组合样式[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李仲奎;;震惊、感动与思考——汶川“5·1 2”地震灾区考察报告[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9 乔定健;;在高地震烈度区山区公路路线总体设计的思考[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10 向波;李勇;;汶川大地震震中生命线路基工程保通处治简述[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瞿凌云 通讯员 冯林;[N];长江日报;2008年

2 吕宗恕;[N];经理日报;2009年

3 何蕾 吴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记者 卢毅然;[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彭秋杰 孟召杰;[N];阿坝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仲宏 银琪;[N];阿坝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松;[N];四川日报;2010年

8 松涛 记者 王洪林;[N];阿坝日报;2010年

9 特派记者 莫延钦;[N];东莞日报;2009年

10 高志全;[N];东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崇坤;高边坡的设计与施工[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灵;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环境艺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徐国荣;青少年活动中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董绍鹏;汶川8级地震震中映秀镇地表变形特征与断裂活动习性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4 王瑶;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现象的思考及解决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花可人;美国青少年对自我的探寻[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瑞林;水电企业检修集成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D];重庆大学;2006年

7 史翔;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川—邓家地区构造变形样式及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8 韩建辉;龙门山中段清平飞来峰的厘定及形成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9 隋梦雪;从青少年心理学看《亲爱的无名氏》中的成长问题及成长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郎碧琪;中学生参与“网婚”现象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环境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71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