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07 09:36

  本文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历史论文发表 > 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

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

发布日期: 2012-11-20 发布:  

  2012年第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第5期

  摘要:人类在构建知识社会的同时,也需要构建审美社会。图书馆在认知文化与审美文化之间具有纽带和桥梁作用。图书馆能够推动读者读书生活的审美化,促进知识社会与审美社会的融合,构建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认知文化 审美文化 知识社会 审美社会 公共知识空间 公共审美空间 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 阅读环境设计
  1989年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Oldenburg)在他撰写的《绝好的地方》(The GreatGood Place)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表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空间,居住空间是第一空间,工作空间是第二空间,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等公共空间(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咖啡馆、公园、广场等)被称作第三空间。随着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在第一、第二空间活动的时间减少,在第三空间驻足的时间增加。这样,对第三空间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增进社会和谐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
  1、意义
  近年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对图书馆这一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社会价值,是每一个图书馆从业人员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审美空间的角度探讨图书馆空间价值的开发与提升,希望能够弥补一些单纯从知识空间思考图书馆问题所产生的遗憾。
  2000年全球知识大会的主题是“构建知识社会”,分主题有“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议题,说明从21世纪开始,国际社会注重构建知识社会,以提高全社会成员知识水平的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生活质量的新认识。有知识,人们就能够更加理性地相互对待,相互包容;在人类的交往中就更容易沟通和化解矛盾,同时,有知识,人们就会更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学技术发明,享受技术带来的生活方便,这当然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然而,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科学技术知识而没有审美价值观念的生活还是不会幸福,因为,物质生活方便不等于心灵生活美好。不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懂得简单生活的美好,在享受物质生活方便的同时,可能会大肆浪费能源,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最终导致人类生活质量下降。所以,我们在构建知识社会的同时,还应该构建审美社会。
  在后文字时代,图像、影像成为主要的文化媒介,除了影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和网络这样的文化传播渠道之外,图书馆也是最好的审美文化传播空间。因为图书馆营造的审美文化氛围最适合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所以图书馆审美空间的设计、开发与利用更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促进读者之间深层次上的精神交流与沟通,为构建知识化、审美化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让图书馆空间成为认知文化与审美文化沟通的桥梁
  千百年来,因为图书馆的收藏物本身就是知识的最佳承载者,所以,图书馆一直被看作是知识中心,它在认知文化中的至高地位早已不言而喻。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提供知识信息的功能受到挑战,图书馆在认知文化中的地位也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建筑材料科技与建筑艺术设计的迅猛发展,也为图书馆建筑实体空间的审美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原有的圣洁美感和公共空间感得到了强化,图书馆在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其博客中谈到:“有人对我说,有了数字图书馆,我们还要图书馆干什么?”他以十多年来世界实体图书馆的发展事实说明:“图书馆不仅没有像二十多年前有人预测的那样走向消亡,而相反,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原因就在于“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
  今天,图书馆的建筑及其环境设计与其他公共建筑一样,已经成为人类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突出地体现了知识环境的审美化。这种知识环境的审美化对于图书馆读者有着多方面的精神功能,但从根本上体现为精神家园的功能。
  2.1 天堂般的家园——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诗化
  图书馆应是读者的精神家园,应该让读者有家园感,而不是让读者感到人在旅途。阿根廷诗人、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到:“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所以,图书馆空间应该光明洁净。
  被誉为当代建筑标志之一的德国奥伯基希图书馆通过奇特的照明设计,真的使图书馆犹如天堂一般明亮。
  图书馆的建筑及其环境还应该让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一丝敬畏感,例如分别以中西传统建筑风格建造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都能从外观上具有庄严感和崇高感,令读者接近它们就会肃然起敬。
  图书馆不是街头书摊,不应该使读者有太多的混乱感和紧迫感,尤其不能让读者有进澡堂或挤公交车的感觉。德国斯图加特新图书馆建筑以极简主义的方盒子外观和内部空间的秩序感,同样能使读者的心境肃然。
  当然,不同的图书馆空间设计应该具有不一样的审美特点,但它们总是空间变化的丰富性与空间秩序感的统一。例如挪威Vennesla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就充分展示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和秩序。
  又如,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语言学院图书馆是一个半球状建筑,其内部空间紧凑而富于变化,所有楼层内墙转角都是圆角,使其内部空间与建筑外观的审美效果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为读者带来视觉空间的审美享受,同时又不失图书馆空间应有的秩序感。
  肃穆庄严的建筑外观可以使人在走进图书馆时,不至于感觉像是进了游戏场所。浪漫的室内空间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地阅读和思考,相适宜的艺术环境还能给读者的思考带来刺激,激发读者的创意神经,使图书馆成为创新思维的发动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滑梯就是这样的设计,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许多建筑空间设计就显得太保守了。
  2.2 仙境般的家园——图书馆建筑环境设计的自然化
  因为图书馆建筑及其环境的艺术化可以对读者审美文化水平的提高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图书馆作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应该不仅仅是读者的知识园地,还应该是读者的艺术园地。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其现代建筑的中国化设计赢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它充分地彰显了与西方环境设计不同的中国建筑园林美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7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07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