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石蒜组织培养及试管鳞茎膨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5 08:22
【摘要】:石蒜是一类集观赏、药用与工业价值于一体的经济植物,广泛应用于植物景观配置和药用生产等领域。近年来市场对石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快石蒜栽培速率,提高石蒜生产量成为石蒜产业化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石蒜的不同器官如鳞茎、石蒜种胚,组培苗叶片等为外植体,从无菌体系的建立、愈伤组织与不定芽的诱导、愈伤组织的增殖分化、试管鳞茎膨大与增殖等环节开展石蒜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研究。旨在为石蒜试管苗生产和壮大提供技术支撑,为石蒜属其他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蒜无菌体系的建立。采用10%次氯酸钠对石蒜鳞茎、鳞片消毒,筛选出比较适宜的消毒方法是:将鳞茎切成带基盘的双鳞片,用酒精消毒30 s后,再用10%次氯酸钠加0.1 ml 2%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浸泡25 min。可以使污染率控制在13.29%,褐化率控制在5.26%,存活率达81.45%。2石蒜愈伤组织与不定芽的诱导。在比较了石蒜鳞片、叶片与种胚的诱导效果后,认为鳞片为适合诱导愈伤组织与不定芽的外植体。筛选出适合鳞片诱导愈伤组织与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6-BA 5.0 mg/L+NAA 0.5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51.55%,不定芽诱导率为31.07%,总诱导率为82.62%。3石蒜愈伤组织的增殖与分化。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石蒜愈伤组织增殖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愈伤组织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5.0 mg/L+NAA 0.5 mg/L,50-60 d后增殖系数达3.02。适合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3 mg/L,50-60 d后分化率达92.58%,平均分化芽数5.53个。4试管鳞茎的膨大与增殖。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大量元素浓度、蔗糖浓度和活性炭含量对石蒜鳞茎膨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鳞茎膨大培养基为MS+蔗糖40 g/L+活性炭1.0 g/L,鳞茎鲜重可达860 mg,增重6.62倍,直径达1.0 cm。植株移栽至含蛭石的栽培基质中,成活率很高。将膨大后直径约1.0 cm的鳞茎采用四分法切分,置于MS+6-BA 5.0 mg/L+NAA 0.5 mg/L培养基中增殖,增殖系数为3.38。
【图文】:

消毒时间,褐化率,差异显著性


6170.965 4 1542.741 24.150 表 3-1-3 鳞片灭菌效果多重比较Tab. 3-1-3 Duncan test on the disinfection effect of scales率)差异显著性 褐化率(%)差异显著性 存活(%0.05 0.01 0.05 0.01 .03 a A 0 b B 67..05 a A 0 b B 68..29 b AB 5.26 b B 81..14 b B 54.08 a A 35..03 b B 61.29 a A 29.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表示0.01极显著水平,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多重直观的反映了10% NaClO不同时间的消毒效果:平均污染小,从20 min升至25 min时,污染率降低的幅度较大,消度平缓。平均褐化率与消毒时间呈正相关关系,15-25 mi时间大于25 min,褐化率明显提升,接近60%。平均存活先增后减的趋势,15-25 min之间存活率逐渐提升,超过5 min时,存活率取得最高峰值。

诱导率,鳞片,叶片


g/L、3.0 mg/L 时,只有鳞片能够诱导不定芽;6-BA 浓度为 5.0 mg/L、7.0 m片的不定芽诱导率分别是叶片的 3.14 倍、10.06 倍。从总诱导率这一指标看,仍是鳞片的诱导效果最好(图 3-2)。6-BA 浓度g/L、7.0 mg/L 时,鳞片的总诱导率是叶片的 8.35 倍、13.41 倍。综合比较,,导能力强弱表现为:鳞片>叶片>种胚。推荐在石蒜的组织培养中,采用带鳞片作为外植体。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玲,谭梓峰;石蒜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繁育研究建议[J];经济林研究;2003年04期

2 易军,许彩霞;石蒜鲜切花贮运技术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04年02期

3 周守标,秦卫华,余本祺,崔影,汪恒英,王晖;安徽产石蒜两个居群的核型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4年04期

4 龚玉秀;王安民;王西平;;石蒜的栽培管理及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5 李子璇;江海;曹小勇;吴三桥;李新生;王玉婷;;石蒜植株中加兰他敏的分布与含量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6 王志安;孙乙铭;徐建中;俞旭平;;石蒜新品种“浙石蒜1号”的特征及栽培技术[J];中药材;2009年10期

7 朱景存;张玉琼;刘春滟;马毛迎;;石蒜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0年06期

8 蒋明敏;徐晟;夏冰;彭峰;汪仁;;干旱胁迫下外源氯化钙、水杨酸和一氧化氮对石蒜抗旱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2年09期

9 林佳骑;张海洋;;石蒜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0期

10 肖嘉;;碧叶繁偛石蒜开[J];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邱海波;姚祝军;;石蒜类生物碱γ-lycorane的全合成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丁怡;;天然甾体皂甙——药物创新中一个值得开发的领域[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马勋;迎奥运新优花卉“石蒜”[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郑长安;野生石蒜开发前景广阔 [N];中国花卉报;2003年

3 李良;奇花石蒜忽地笑[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4 刘静;爱花谨防花中毒[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河南 兑宝峰;都称“蜘蛛兰”却非一家子[N];中国花卉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志玲;药用石蒜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驯化繁育技术[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慧;石蒜优质资源选育及种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马建卫;林下栽培石蒜生长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黄春红;石蒜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载体的构建[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4 朱景存;石蒜生物碱分析及其生物合成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于磊;不同石蒜(Lycoris radiata)种源叶片解剖特征及物候特征的比较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睿颖;石蒜不同种源遗传多样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李明凯;石蒜生物碱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生物合成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8 陈娜;石蒜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石蒜生物碱成分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9 林田;石蒜的组织培养及超低温保存技术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0 周建辉;石蒜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碱合成途径调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1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541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