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湖北咸宁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地质公园现阶段研究概况和建设发展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研究背景情况,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首先从岩石、地层、地貌、水文地质等地学角度对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概述,介绍了地质公园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方面的概况,接着分析其发展现状,站在规划要求和游客期待的层面,指出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景观资源调查不够全面和系统,特别是地质遗迹方面的资源,导致开发程度比较低,旅游产品单一,层次不高,缺乏核心产品;旅游产品缺少品牌个性,在地质公园中辨识度不高,没有突显地质公园的资源特点和旅游特色;现有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公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还需加强等。围绕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与评价,重点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从其形成背景、资源类型予以详细描述,将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划分为12类,分属6个大类,即地层剖面类、地质构造类、地貌景观类、水体景观类、环境地质景观类和古生物类,这12类中根据资源丰富程度进一步划分为17亚类。从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科普价值三个方面开展定性评价,根据行业标准,针对公园内不同地质遗迹的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观赏性、规模、保存现状、通达性和可保护性,通过细致的对比研究,将公园内的76处重要地质遗迹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地方级三个等级,评定出国家级地质遗迹3处,省级地质遗迹34处,地方级地质遗迹39处,重点介绍了 3处国家级地质遗迹。随后从自然资源景观和人文资源景观两个方面进行补充论述,完整的描述了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突出了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特色和科普价值,是一本天然的岩石学教科书,是探索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过渡区沧海桑田变迁的珍贵实物资料,是研究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国内外均具有重要的对比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展了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对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进行构想。首先以地质公园的特色山体、岩溶地貌和地热资源的差异性和地域性进行总体布局,划分为九宫山和温泉两大园区,围绕地质公园的三大任务开展功能分区,以保护功能区、科普功能区和旅游功能区构成地质公园一级功能主要层次分区,各功能分区又细分出功能区。接着以地质公园的资源优势,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史迹,设计科普科考、避暑观光、休闲度假、温泉养生、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核心项目,结合园区位置和景观资源设置具体的旅游产品,着力建设面向国内外游客的综合性的地质公园。兼顾地质公园品牌个性的三个维度,以科普旅游为主导,打造“山水休闲、洞穴探秘、温泉养生”主题品牌,建立地学科普科考、生态及人文性三类专题性考察路线。随后从建设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站与网络系统以及博物馆等四个方面加强公园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智慧旅游发展。从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大道路交通、给排水和电力通讯建设等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最后结合园区内重要地质遗迹的分类定级设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四级保护区,并提出科学保护措施,对地质公园的动植物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出保护建议,以期达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效果,使地质公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当前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对公园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并在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对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进行系统和完整的评价,完善了现有调查评价体系,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公园在旅游开发方面的建议和构想,努力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将公园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水准的科学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向导和华中旅游地标之一。
【图文】:
第2章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概况逡逑九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素有“鄂南明珠”之称湖北省咸宁市境内,长江中游逡逑南岸,幕阜山北麓。公园东接赣北,南临潇湘,西连荆楚,,北依武汉,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逡逑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公园海拔标高最高为逡逑1656.7m,位于幕阜山老鸦尖顶峰,最低为30.0m,位于咸宁市郊潜山脚下淦河水面。地质逡逑公园的总面积有141.邋8kra2,由两个园区组合形成,分别是.?南部九宫山园区,面积129.邋63km2;逡逑北部温泉园区,面积12.邋17邋km2。两个园区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咸宁市的咸安区和通山县。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942;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佳莹;;“互联网+”下九华山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7年11期
2 陈安泽;;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J];地球学报;2016年05期
3 王彦洁;武法东;于延龙;韩术合;;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探究——以内蒙古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年02期
4 何小芊;王晓伟;熊国保;刘宇;;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6期
5 杨齐;杨冉冉;万猛;王冉;陈颖;;森林生态旅游环境的营造方法研究——以河南省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4年03期
6 于雪剑;杨晓霞;程永玲;;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重庆万盛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7 王超;郑向敏;;包容性发展下我国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基于SWOT分析方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郭婧;田明中;刘斯文;;古生物类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定量分析——以内蒙古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年06期
9 叶全良;荣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公共服务评价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陈雪钧;;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软环境评价研究[J];消费经济;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源;李艳红;;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源构成及评价体系之探讨[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孙晓明;;中国地质类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N];中国文物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峰;台州绿心旅游度假区开发构想[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许振北;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2年
3 谢朝娟;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焦洋;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君奇;山地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559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55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