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河岸带植被不同配置类型对面源污染的去除效应及景观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05 13:41
【摘要】:本文选择不同配置类型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研究配置类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探讨污染物去除的最佳配置类型、最小宽度及景观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如下:(1)试验地四种配置类型中常绿乔木5种,隶属5个科5个属;常绿灌木7种,隶属5个科7个属;落叶乔木10种,隶属8个科10个属;落叶灌木6种,隶属6个科6个属。乔木树种的平均胸径为4.39cm,40.00%的树木平均胸径大于5cm,26.67%的树木平均胸径在4-5cm之间,13.33%的树木平均胸径在3-4cm之间,20.00%的树木平均胸径小于3cm;灌木树种的平均胸径为3.45cm,6.25%的树木平均胸径大于5cm,1.25%的树木平均胸径在4-5cm之间,62.50%的树木平均胸径在3-4cm之间,18.75%的树木平均胸径小于3cm。(2)试验地内15种乔木进行新枝测量时发现,女贞(Ligustrun lucidum)、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楝(Melia azedarach)、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丝绵木(Euonymus maackii)8种乔木新枝当年生长量的S生长曲线拟合最好;滨柃(Eurya emarginata)、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小叶蚊母(Distylium buxifolium)、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umbellata)、构树(Papermulberry)、全缘冬青(Ilex integra)6种灌木新枝当年生长量的S生长曲线拟合最好。(3)乔灌草配置类型在一年四季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最强,对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03--N)、铵态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22.07%、26.10%、29.49%、40.68%;灌草配置类型、草地配置类型位于中间,乔草配置类型一年四季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最弱,对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03--N)、铵态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32.00%、46.54%、32.40%、26.4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与污染物的去除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4)在不同宽度条件下,乔灌草配置类型仍就保持去除效果最强,在1m、2m、4m、7m处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32.26%、36.65%、41.69%、55.78%,除裸地外,乔草配置类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弱,在1m、2m、4m、7m处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26.10%、30.83%、34.68%、49.3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宽度与污染物的去除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5)根据河岸缓冲带宽度与四种不同污染物的关系,建立出污染物-宽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了河岸缓冲带最小宽度范围为:7.75-18m,并根据河岸缓冲带宽度-污染物综合模型y=3.318x2+14.427x+12.816计算出了河岸缓冲带去除效果最好时的最小宽度为12.89m。(6)通过拍摄照片打分的方法对河岸缓冲带试验地内、外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通过内、外景观美感度比值的对比发现,外景观美感度得分值明显高于内景观美感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文】:

类型,基本概况,优势植物,平均树高


表3.1样地基本概况逡逑逦Table邋3.1邋Basic邋situations邋of邋plant邋in邋study邋area逦逡逑编邋优势植物邋平均树高邋平均胸径邋覆盖度邋种植逡逑号邋(m)邋(平均基径)邋(%)邋年限逡逑逦(cm)逦逡逑I逦大叶女贞(Ligus_逦4.78±2.18邋6.24士3.62逦68邋3邋年生人逡逑

工艺流程图,缓冲带,河岸,试验区


为防止渗透水的影响,收集池四周和底部都作了防渗透处理;在施肥区的逡逑下方Im、2邋m、4邋m、7rTi处,各设置一个土壤水渗透负压采集器,埋置深度为逡逑30cm,在试验场地完全布置好后,,静置2周,以尽量减轻试验地设置对河岸带逡逑土壤、植被等的干扰(图3.2)。最后在施肥区进行模拟试验。逡逑氮、磷试验用水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3;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成;于红丽;姚琴;韩壮行;乔树亮;;河岸带对陆地水体氮素输入的截流转化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2 张凤凤;李土生;卢剑波;;河岸带净化水质及其生态功能与恢复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S2期

3 韩路;王海珍;于军;;河岸带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5期

4 R.芬莱斯 ,张路平 ,胡家祺;河岸林是农田水分营养物的过滤器[J];地理译报;1986年01期

5 岳隽,王仰麟;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6 石晓丹;阮晓红;吕学研;;南京外秦淮河河岸带原生植被初步调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7 李雯;简耘;车越;杨凯;;上海河岸带公众偏好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8 郭会哲;樊巍;宋绪忠;;河岸带植被结构功能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9 李睿华;管运涛;何苗;胡洪营;蒋展鹏;;美人蕉河岸带处理受污染河水的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9期

10 苏云;汪冬冬;;基于多维度的河岸带评价实践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玲玲;张鹏;张旭东;;河岸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3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4 杨长明;蔡雯娟;李建华;;崇明岛河岸带根际土壤反硝化过程对模拟咸水入侵的响应及微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徐慧琴;;元竹河岸林带建设效益评价与启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振远;沧桑黄河岸[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玲玲;竹林河岸带对氮磷截留转化作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夏继红;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刘世增;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刘月敏;三种植物的河岸适应性及对含盐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D];天津大学;2007年

7 赵警卫;河岸带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左俊杰;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冬林;秦淮河河岸带土壤主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李岳坦;青海湖流域河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退化机理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子珊;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与生态恢复[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陈展;黄浦江河岸带结构及其健康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紫琦;北京城市河岸带结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王国玉;河岸带自然度评价与近自然恢复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周昭英;上海地区生态河岸带的理论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以珍;赣江河岸带植被特征[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劲修;山西沁河源头河岸带生态评价及重建补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于红丽;不同类型河岸带对溪流氮素输入的截留转化效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阎丽凤;河岸缓冲带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卢培歌;苏州河城市河岸带结构与社会服务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6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576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d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