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影响因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6:17
【摘要】:作为新型景区的水利风景区,因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水性的需求,成为人们的休闲好去处。然而文化内涵的缺失使水利风景区慢慢失去特性,辨识度降低,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就需要融入本土特色文化元素,重视和抓好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建设,使它成为展示水工程、水文化、水生态的窗口。本文以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为研究重点,其不仅包括对已有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也包括创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研究水利风景区与文化内涵营造的关系,立足于风景园林视角,以文化基因理论、遗产活化理论、文脉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频数统计法,探究影响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的因子和权重。以此来弥补文化缺失,延续地方历史文脉,进一步指导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建设,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评价体系。首先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调查和国家现行文化评价体系的研究,结合水利风景区的特性,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初选了32个与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相关的因子;其次通过德尔菲法进行因子优化,最终确定了3个准则层、“建筑遗迹”、“水利设施”、“生态资源”等9个子准则层以及“建筑遗迹的价值性”、“建筑遗迹的原真性”、“古代水工建筑的遗存度”、“当代水工建筑的价值影响力”等24个指标因子层;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各层指标两两对比,进行权重计算及排序,确定最终的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评价模型。(2)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霍童洞天水利风景区进行实例论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得出霍童洞天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较为成功,尤其在“建筑遗迹”、“水利设施”、“民俗风情”得分较高,与实际调研结果相符,说明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3)提出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策略。通过探究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权重大小,重点把握水利风景区的“水利设施”、“民俗风情”、“建筑遗迹”,重视地域文化挖掘、民俗风情展示、水文化宣传与教育,使水利风景区文化建设有侧重点,因此可以用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营造评价体系用于水利风景区文化建设的研究,以此来指导未来水利风景区有的放矢地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之路。
【图文】:
技术路线(自绘)
图 2-1 层次分析法操作流程(自绘)Figure 2-1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评价法教授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首次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简影响因子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用定量的方法评价主体信息的采集量,排除个别主观因素和研究对象间的差异[84]。FCE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的评价指标生成 FCE 问卷,,寻找相关人员或专家进行填评价结果。区文化内涵营造指标体系框架的确立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8
【图文】:
技术路线(自绘)
图 2-1 层次分析法操作流程(自绘)Figure 2-1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评价法教授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首次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简影响因子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用定量的方法评价主体信息的采集量,排除个别主观因素和研究对象间的差异[84]。FCE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的评价指标生成 FCE 问卷,,寻找相关人员或专家进行填评价结果。区文化内涵营造指标体系框架的确立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的水文化内涵展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5年11期
2 肖飞;王凯;;对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建设的若干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年11期
3 瞿晓梅;谭仕林;陈世清;;森林旅游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案例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4 曹桂华;;中国黄金第一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招远市九曲蒋家村加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启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5 吴碧英;;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氛围的传承与营造[J];菏泽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温乐平;;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的挖掘、整理与运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刘娟;钱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德霍童线狮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年23期
8 郭凌;王志章;;空间生产语境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失忆与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周波;;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旅游规划开发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10 吴东芳;张e
本文编号:2596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59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