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侵蚀驱动下红壤坡耕地有机碳组成的分异特征

发布时间:2020-09-27 21:31
   红壤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的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区域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但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加之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导致红壤长期以来遭受较为强烈的土壤侵蚀,严重威胁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分布于土壤表层的土壤有机碳,最容易因水蚀和耕作侵蚀而流失,在景观中发生迁移再分布,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为揭示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对有机碳空间格局的驱动过程,本论文在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选取了两个典型坡耕地坡面,采集坡上、坡中和坡下的0~(-1)00 cm土壤,通过室内分析土壤137Cs核素、土壤有机碳组成、铁铝氧化物、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等性质,探明了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沉积状况,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侵蚀的联系。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碳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坡中坡上坡下,且土壤有机碳由表层到深层呈递减趋势,坡中下降最快,坡下下降最慢。坡位对游离态氧化铁影响大,坡上坡中坡下,而对其他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影响不显著。游离态、无定形和络合态的铁铝氧化物基本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络合态氧化铁则随土壤深度增加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后者主要与有机质络合。坡位对团聚体水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土壤深度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明显。在0-40 cm土层,团聚体水稳定性随深度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而在40~(-1)00 cm土层,团聚体水稳定性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上升趋势,说明40 cm以上土壤团聚体可能以有机质为主要胶结物质,40 cm以下以铁铝氧化物为主要胶结物质。(2)根据137Cs核素面积活度和耕地土壤侵蚀模型,估算两个典型坡面的侵蚀速率。坡1的坡上、坡中和坡下侵蚀速率分别为64 t·km~(-2)·a~(-1)、3635 t·km~(-2)·a~(-1)和-2134 t·km~(-2)·a~(-1);坡2的坡上、坡中和坡下侵蚀速率分别为11 t·km~(-2)·a~(-1)、3598t·km~(-2)·a~(-1)和-2400 t·km~(-2)·a~(-1),说明坡中受土壤侵蚀最为剧烈,而坡上部位由于地势较为平坦侵蚀较弱,坡下则为沉积区。137 Cs与SOC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两者之间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2≥0.66,P0.001)。(3)土壤侵蚀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也相应地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组成。采用Six等的物理分组方法将其分为非保护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和化学保护有机碳。三种有机碳组分在深度上表现出与土壤总有机碳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最高,非保护有机碳含量次之,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最低。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地区典型坡耕地侵蚀较为严重。坡中侵蚀速率达到水利部发布的中度侵蚀等级(2500-5000 t·km~(-2)·a~(-1)),导致大量有机碳流失,而在坡下位置由于泥沙沉积形成碳汇,积累更多更厚的有机碳。因此,研究该区域土壤侵蚀及其驱动土壤有机碳在空间上再分配对评价全球变化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153.6
【部分图文】:

鹰潭,江西,剖面,坡位


2.2 试验设计试验地为孙家小流域两个坡向不同的花生地,每个坡耕地长度大约 200 m,坡度 5-15°,在每个坡面的坡上、坡中、坡下三个坡位各挖土壤剖面进行采样,剖面深度为 1 m,各自三个重复。坡面位置见图 2.2

示意图,坡位,坡面,示意图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层分为五个土层,50 cm 以下按照 50 cm-70 cm、70 cm-100 cm 分为二层。每层三个重复。核素样品:用铁铲采集原状土样,采样深度 50 cm,每 5 cm 为一层。每层三个重复(在相邻水稻田采集核素背景值样品:方法同上)。环刀样品:用体积为 100 cm3钢制环刀采集原状土壤样品,分层与混合样品一致,每层三个重复。将样品分类标记后装入自封袋带回实验室风干。剔除杂草和石子,核素样品过 200目筛。土壤有机碳样品过 60 目筛。

路线图,分组技术,土壤团聚体,路线图


图 2.4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物理分组技术路线图其中: HMP 表示六偏磷酸钠;cPOM 即 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代表粗颗粒有机质;s+c_M 即 silt plusclay fraction within macroaggregates,代表粉黏粒;mM 即 microaggregates within macroaggregates,代表包被于大团聚体内的微团聚体;fPOM 即 fine inter-microaggregate POM,代表微团聚体间的细颗粒有机质;iPOM_mM 即 fine intra-microaggregate POM within macroaggregates,代表包被于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的细颗粒有机质;s+c_mM 即 silt plus clay fraction within microaggregates occluded within macroaggregates,代表包被于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的粉粒和黏粒.将风干的土壤样品过 2000 μm 筛后称取 50.0 g,在 250 μm 的筛子中放入 50颗直径大小为 4-6 mm 的玻璃珠,将筛子放入稍大点的小盆,把称重后的样品均匀倒入筛子,之后缓慢加入蒸馏水直至没过土壤样品,持续浸泡样品约 30 分钟,然后筛子左右持续摇晃,直到 250 μm 筛子内的土壤样品完全破碎,只剩下砂粒与颗粒有机物(没有泥土粘手指),将通过土筛存留盆中的< 250 μm 的土壤样品,按照以上步骤再次进行过 53 μm 筛子,此次不需要再添加玻璃珠,得到保留在 250μm 土筛上的为粗颗粒有机物(cPOM,250-2000 μm),微团聚体(mM,53-250 μ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朋,汪景宽,王开勇,张旭东,王秋兵;土壤中钙键和铁/铝键结合的有机碳差异的比较[J];土壤通报;2003年06期

2 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3年01期

3 张金波,宋长春,杨文燕;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对表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年05期

4 汪青;张平究;孟向东;;不同退耕年限对菜子湖湿地表土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08期

5 李鸿博,史锟,孙咏红;三种林下土壤浅剖面有机碳含量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6 邰继承;闫明;程琨;潘根兴;;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探讨——基于中文期刊网论文资料的统计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7 张军科;江长胜;郝庆菊;吴艳;谢德体;;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8 张文菊,童成立,杨钙仁,吴金水;水分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9 李文雯;;氧化还原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1期

10 韩晓日;苏俊峰;谢芳;高晓宁;杨劲峰;赖鸿雁;;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龙波;刘丛强;涂成龙;刘文景;刘宝剑;崔丽峰;灌瑾;;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剖面(黄壤、石灰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世朋;;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兴;李松筠;夏巧玲;董骥;;矿物岩石中有机碳、总碳电导测定法[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2)[C];1989年

4 张志明;;长效碳酸氢铵增加植物体有机碳固定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安冉;王祖伟;;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6 占新华;周立祥;;土壤溶液和水体环境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比色分析测定[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朋;王芳;张振东;陈金萍;董双林;高勤峰;张美昭;;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初步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邹德勋;潘斯亮;汪群慧;;生物质废物中有机质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其测定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王启栋;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滨海湿地沉积物的有机碳来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栋;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沉积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重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国盛;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3 郑聚锋;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_2、CH_4产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叶;泥滩环境下芦苇有机碳降解的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段茂庆;抬田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影响及评价[D];南昌工程学院;2016年

3 丁薇;高原湖泊陆源有机碳的输入及其碳同位素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4 李晓莎;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5 赵晨英;乳山湾近海与黄渤海溶解氧、有机碳、氮和磷的循环与收支的关键过程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6 张白雪;侵蚀驱动下红壤坡耕地有机碳组成的分异特征[D];鲁东大学;2017年

7 霍莲杰;淹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对添加外源有机碳的响应及机制[D];中南大学;2013年

8 赵万苍;达里诺尔有机碳形态分布特征[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杨靓青;盐沼地区潮周期内有机碳的动力输移与通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玲;基于灰渣制造的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8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28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9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