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整合保护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18:58
   武陵山区是我国汉族和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跨鄂、湘、渝、黔四省(市),面积约10.4万km2,是我国内陆最大的跨省交界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9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活、生产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同时也加剧了传统聚落景观的破坏或衰退。本研究基于整合保护的视角,建立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的研究框架,形成全境尺度、廊道尺度和聚落尺度三个尺度的分级研究,即全境尺度景观特征分类、廊道尺度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构建,以及聚落尺度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聚落区域整合保护的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区域内不同行政地区开展跨区域的景观保护、管理和规划的基础。全境尺度的景观特征分类,对于传统聚落赖以存在的基底环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海拔、地形起伏度、土地覆盖和民族人口分布密度数据,通过自下而上的亲和传播聚类算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最终识别出全境尺度22个景观特质类型共计311个景观特质单元,属于9个少数民族的聚居组合。其中,武陵山区的传统聚落以土家、苗族传统聚落居多,分布在19个景观特质类型中,在交通便利的盆地地带,聚落自然和人文特质受外界的影响大,保存下来的传统聚落数量较少。在廊道尺度,传统聚落主要分布在川盐古道文化线路围合的中间地带,与河流水系的分布线路重合率高,其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与土地覆盖、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相关性明显。首先确定全境185个传统聚落和198个文物保护单位为遗产源,然后使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方法进行廊道适宜性分析,提出将传统聚落从廊道核心保护区、廊道缓冲区和廊道边缘区3个区进行分级保护。最后,综合考虑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文化线路、水系的分布路线和遗产源的分布特征,通过人工判别,绘制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规划图,其中,主要廊道以连接核心保护区内的大量传统聚落点为主,便于传统聚落景观的整体有效保护。聚落尺度的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基于对聚落自然、人文、民族特质和审美感知等资料信息的收集、踏查、拍摄、测绘等。由于本研究的传统聚落数量众多,为便于归纳和比较,重点分析主要廊道的渝-鄂段、鄂-渝-黔段、黔-渝-湘段、鄂-渝-湘段、黔-湘段共5个区间段的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对传统聚落自然、人文、民族特质和审美感知进行整体识别,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详细的描述。对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进行区域整合保护,首先,在全境尺度基于ArcGIS平台分析景观敏感度,划分景观核心区、景观缓冲区和景观协调区3个景观保护区域,并提出不同区域的景观保护策略;然后,将传统聚落分布图和景观保护分区、廊道适宜性分区图进行叠加,划分核心、重点和特殊保护聚落,并进行分级,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传统聚落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最后,聚落尺度针对主要廊道5个区间段的传统聚落景观特质,提出相应的自然、人文、民族特质和审美感知方面的保护策略,自然特质保护体现在自然山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聚落植物景观保护和规划方面,人文特质保护体现在农田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历史环境要素重点保护方面,民族特质保护体现在传统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延续、非物质文化及其传承人保护方面,审美感知保护体现在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保护、聚落景观风貌的协调统一方面。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U982.29
【部分图文】:

景观,内容,传统聚落,特质


化景观及其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景观”不局限于风景和景色,它包括一切人化景观、改造了的自然景观,以及虽然没有化氛围(刘沛林等,2010)。民族聚居区域内人们聚居的生活、生产及其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地域综合体,其传统风貌、聚落景观特质,是指与传统聚落的选址、形动息息相关的,包括传统聚落本身及其外围特质具有有别于其它地域景观的独特特征,图 1. 1 景观的内容Fig. 1.1 The content of landscape(图片来源:Tudor,2014)

行政区划图,武陵山区,行政区划,空间范围


图 1. 2 武陵山区空间范围Fig. 1.2 Spatial scope of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表 1. 1 武陵山区行政区划Table 1.1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省/直辖市 湖北 湖南 贵州 重庆市、县、区 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巴东县建始县长阳县五峰县吉首市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慈利县石门县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花垣县泸溪县凤凰县碧江区万山特区松桃县玉屏县沿河县德江县印江县思南县石阡县江口县道真县务川县黔江区酉阳县彭水县秀山县石柱县

武陵山区,传统聚落,识别研究,特质


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东升;邹凤波;;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美学观照[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年01期

2 王云才;孟晓东;邹琴;;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6年11期

3 黄琴诗;朱喜钢;陈楚文;;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研究——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6年10期

4 邱扶东;马怡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J];中国名城;2016年08期

5 康t熝

本文编号:2832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32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c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