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人群特征对城市广场环境声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1:55
   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优化了城市形态布局,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声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城市广场的声环境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缺少人群对声环境因素影响作用的考量。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客观测量、软件预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域位置、面积大小、道路布局等空间因素存在差异的广场中的人群特征,并重点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城市广场环境声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8个典型的城市广场作为调查地点,同时依据城市广场中的人群活动的特点,进一步确定调研区域和时间。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测量仪器,对城市广场中的人群特征(人群密度、人群行为、人群分布)及环境声级进行测量,并总结不同类别的城市广场中人群特征规律和环境声级的特征。在人群特征对环境声级影响的方面,就人群密度对环境声级的影响而言,当人群密度增量相同时,街道广场的声压级增量最大可达1.6dBA,公园广场的声压级增量最小为0.4dBA。大型广场的声压级增量最大,中型广场的声压级增量最小。双面和三面临街式广场的声压级增量最大,单面临街式广场声压级增量最小;就人群行为对环境声级的影响而言,在区域位置不同的广场中,有组织行为与无组织行为对声压级影响差异由大到小分别是居住区广场、公园广场、街道广场;在面积大小不同的广场中,声压级影响差异由大到小分别是大型广场、中型广场、小型广场;就人群分布对环境声级的影响而言,在随机分布状态下,街道广场的声压级增量最大,居住区广场的增量最小;在边缘分布状态下,小型广场的声压级波动最大,中型广场的声压级波动最小;在多聚点分布状态下,在距声源同等距离的范围内,临街面越多的广场,声压级衰减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adna/A软件补充研究了人群特征对城市广场环境声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人群密度的增加,城市广场的声压级呈三次曲线增长;随着有组织活动组数的增加,城市广场的声压级逐渐增大,且每增加一组人群活动声压级增加1.42dBA;人群分布范围越小局部声压级越高,人群块状分布比人群条形分布的声级大。本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改善城市开放空间的声环境提供帮助,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方面拓宽思路。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4.18
【部分图文】:

环境声,城市开放空间,情况


研究框架

地点分布,广场,情况,生态景观


征对环境声级的影响。在研究城市广场区域位置的差异时,选取兆麟公园中心广场、航空工业沈阳所生活区广场、于洪广场作为调研对象,三个广场分别位于城市公园、城市居住区以及城市街边空间。三个广场的面积在 2 000 m2左右,且长宽比在 1:1~1:1.3 之间。通过对世界经典广场的面积统计发现,面积在 8 000m2(465 英尺 190 英尺)左右的广场尺度比较适宜[75]。根据芦原义信的“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广场的面积在 8 300 m2~16 000 m2之间[76]。因此,在研究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差异时,选取于洪广场、红星广场、开发区生态景观广场作为调研对象。于洪广场、红星广场及开发区生态景观广场的面积分别为 1 880 m2、7 500 m2、13 000 m2,且三个均位于城市街道区域,在道路布局方面为三面临街,长宽比在 1:1.2~1:1.5 之间。国内外广场与周边道路的衔接主要有以下几中模式:单面临街式、多面临街式和环岛式(四面临街式)[74]。在研究城市广场道路布局的差异时,选取北陵公园广场、人民广场、开发区生态景观广场以及青年广场作为调研对象,被选取的广场分别为单面临街式、多面临街式(双面临街)、多面临街式(三面临街)、四面临街式。四个广场的面积均在 10 000 m2左右,且长宽比在 1:1.2~1:1.5 之间。

区域图,城市广场,区域,小型无人机


h) 人民广场 i) 青年广场图 2-2 8 个城市广场的测量区域2.1.3 测量仪器本研究所用仪器包括声级计、小型无人机、高清运动摄像机等。这些仪器的型号和用途,如表 2-1 所示。其中,声级计主要用于测量城市广场的等效 A声级,小型无人机及变焦手持云台相机主要用于记录广场中的人群特征。表 2-1 实验仪器及其用途仪器 图片 型号 用途声级计 BSWA801 测量等效 A 声级小型无人机 DJI Mavic Pro记录人群特征的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云飞;;抽象雕塑在城市广场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年02期

2 张琳玥;张书瑜;;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文空间设计——以宜昌市夷陵广场为例[J];居业;2019年03期

3 李峰;莫海洪;;景观互动技巧在城市广场规划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年06期

4 辛白;;溯源城市广场[J];环境经济;2017年22期

5 文惠珍;;从国内外城市广场案例到深圳中心区城市广场的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18年03期

6 ;成都泛悦城市广场项目二期二标段、三标段开工[J];四川水力发电;2018年S1期

7 李一行;张乃朋;龚洪兴;李友文;;关于城市广场施工建设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年24期

8 阎振华,周兴友;城市的“阳光地带”——城市广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03期

9 陈婧;;浅谈现代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16期

10 魏平;熊瑶;窦逗;;浅析城市广场的起源及未来设计趋势[J];大众文艺;2018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苑军;中国近现代城市广场演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健;基于城市广场文化下居民参与行为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2 孙阳;人群特征对城市广场环境声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王秀秀;基于语义网络模式语言的城市广场空间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4 陈嘉燕;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光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苏晓蕾;南京城市广场温湿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叶岸珺;村落空间于城市广场营造之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7 叶帅;基于形态构成学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8 田园园;“健康中国”视阈下哈尔滨城市广场舞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年

9 夏蕊;基于归属感营造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D];长江大学;2019年

10 赵文羽;光环境在城市广场中的设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35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35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