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共享理念下济南市住区公共空间活力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0-12-07 08:36
  快速城镇化时代住区的建设往往因为讲究效率而忽略“以人为本”,部分住区邻里关系淡漠,住区凝聚力不足,活力缺失。因此在“人人共享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源,以共享为途径,以提升住区活力为目的的住区空间打造意义非凡。首先,本文从活力与共享的概念及关系入手,结合相关活力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共享理念下活力的构成:外在表征与内在机制。其中活力在外表征分为活动在人群、空间、时间三个维度的特征;内在机制为空间结构、空间规模与设施、空间形态、景观质量及物理环境。其次,选取济南市两个样本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居民活动在人群、空间、时间上的数据,以及物质空间变量的信息,借助GIS、Depthmap和Excel等分析软件将获取的信息量化并图表化。然后,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住区公共空间活力与空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因素的重要程度。本文研究发现空间结构、空间规模与设施和气候环境是影响居民活动的基本因素,属于提升性作用的是空间形态、景观质量和夜间照明等因素。最后根据活力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人群共享、空间共享、时间共享探讨了住区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的策略:人群共享维度为构建混质性、活动多样性的住区;空...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共享理念下济南市住区公共空间活力优化策略


传统住区(左)与?

共享理念下济南市住区公共空间活力优化策略


研究框架

示意图,活力,示意图,城市社会学


及其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力。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活力由成;而建筑学认为通过设计手法能营造城市空间活力。逐渐偏向于社会学与建筑学的联合,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市空间活力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于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间活力是物质环境活力,不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软性环中最易被直接感知的部分。强度来界定活力高低,本文通过对空间活力形成过程的力(图 2.1)。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区用地功能混合视角下的外部空间活力评价模型——以天津市为例[J]. 赵壬嫄,薛姣.  住宅与房地产. 2017(24)
[2]社区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及街道活力评价——以上海市鞍山社区为例[J]. 黄舒晴,徐磊青.  城市建筑. 2017(11)
[3]特大城市中心区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以北京二三环和上海内环为例[J]. 唐婧娴,龙瀛.  规划师. 2017(02)
[4]“人居三”、《新城市议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石楠.  城市规划. 2017(01)
[5]人本尺度城市形态:测度、效应评估及规划设计响应[J]. 龙瀛,叶宇.  南方建筑. 2016(05)
[6]共享住宅——摆脱孤立的居住方式[J]. 篠原聪子,王也,许懋彦.  城市建筑. 2016(04)
[7]关于共享的各种形态及相关背景原因的考察[J]. 镜壮太郎,韩孟臻,官菁菁.  城市建筑. 2016(04)
[8]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J]. 龙瀛,周垠.  新建筑. 2016(01)
[9]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J]. 叶宇,庄宇,张灵珠,阿克丽丝·凡·内斯.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01)
[10]既有住区活力评价研究[J]. 董丽,范悦,苏媛,冯碧岳.  建筑学报. 2015(S1)

博士论文
[1]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研究[D]. 张睿.天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城市居住类微型公共空间活力性探究[D]. 池溪.武汉工程大学 2017
[2]香港公屋的城市开放性特征研究[D]. 王斯熠.浙江大学 2017
[3]基于共享生活模式的高层住宅设计研究[D]. 隰晓宇.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内在机制研究[D]. 王玉琢.东南大学 2017
[5]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D]. 黄秋实.东南大学 2017
[6]基于行为观察法的居民停留行为与住区活动空间关联性研究[D]. 李清涛.合肥工业大学 2017
[7]具有多样化共享空间的住区设计研究[D]. 李嘉仪.长安大学 2014
[8]城市街道活力的定量评估与塑造策略[D]. 姜蕾.大连理工大学 2013
[9]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因素分析与方法的初探[D]. 霍珺.江南大学 2008
[10]城市绿地设施人性化研究[D]. 张俊霞.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2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02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7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