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巴蜀汉画袖舞与鼓舞的舞蹈身体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1 23:19
  本论文根据巴蜀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等乐舞图像,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对巴蜀汉画各种舞蹈类别的文物图像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意图从舞蹈图像角度对巴蜀汉画舞蹈中的袖舞与鼓舞进行舞蹈身体语言研究,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中,得到更多有助于当今重建汉画舞蹈的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本论文结合历史学、图像学的已有成果,利用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以舞蹈身体语言学为理论支撑,以图像分析为手段,找寻与舞蹈学研究的契合点。以汉画舞蹈的身体解读为基础,以舞蹈身体为媒介,从身体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巴蜀汉画图像具体的舞蹈身体形态加以研究,阐释出巴蜀汉画舞蹈艺术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属性。本论文透过巴蜀汉画像传递给我们的静态画面,从舞蹈身体语言的“语境”、“语种”、“语形”和“语义”中认识汉代巴蜀丰富多彩、形象鲜明、形态多姿的舞蹈形态,从而分析两千年前巴蜀汉代的舞蹈艺术概况,让人感受巴蜀汉代时期舞蹈艺术氛围,借以弘扬巴蜀汉代舞蹈艺术,使之发扬光大,从而让具有汉代风韵的舞蹈能重建于世,加快推进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巴蜀汉画袖舞与鼓舞的舞蹈身体语言研究


四川博物院藏“养老图”)(图1-2:山东邹城出土“敬老图”)

邹城,山东


窖中。窖右为一老者,执鸠杖跪于地察看配发的粟米。老者执鸠杖是汉画中普遍的题材,山东邹城卧虎山石棺画像摹本亦有“执鸠杖老者图”(见图2),见出孩子对成人,成人对长者的递进式恭敬。杖,本身有击打驱逐意,老者之杖用于拄拐,本无装饰,后来人们把鸠鸟直接比作老人,在杖上装饰鸠鸟寓意敬老。在墓葬画像中安排老人的题材,意图也是教育后人们莫忘父母之情,至于以杖打鬼辟邪则是墓葬画像的永恒题材,贯穿人类社会始终。[3]这里所强调的老者执杖,主要是强调颁发糜粥的粮食的丰裕。(图1-1:四川博物院藏“养老图”)(图1-2:山东邹城出土“敬老图”)除了粮食外,巴蜀汉画中还有“制盐”、“酿酒”、“渔猎采莲”图等(见图1-3、1-4、1-5),足见物质生活之丰富。(图1-3:四川博物院藏“制盐图”)(图1-4:四川博物院藏“酿酒图”)[1][魏晋]陈寿著,张文强译注:《三国志》,218页,北京:中华书局,2016。[2]张天琚:《古代巴蜀瓷器的辉煌——唐宋时期四川古代瓷器》,载《收藏家》,11—15页,2016(10)。[3]张从军著:《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154页,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

博物院,四川


出孩子对成人,成人对长者的递进式恭敬。杖,本身有击打驱逐意,老者之杖用于拄拐,本无装饰,后来人们把鸠鸟直接比作老人,在杖上装饰鸠鸟寓意敬老。在墓葬画像中安排老人的题材,意图也是教育后人们莫忘父母之情,至于以杖打鬼辟邪则是墓葬画像的永恒题材,贯穿人类社会始终。[3]这里所强调的老者执杖,主要是强调颁发糜粥的粮食的丰裕。(图1-1:四川博物院藏“养老图”)(图1-2:山东邹城出土“敬老图”)除了粮食外,巴蜀汉画中还有“制盐”、“酿酒”、“渔猎采莲”图等(见图1-3、1-4、1-5),足见物质生活之丰富。(图1-3:四川博物院藏“制盐图”)(图1-4:四川博物院藏“酿酒图”)[1][魏晋]陈寿著,张文强译注:《三国志》,218页,北京:中华书局,2016。[2]张天琚:《古代巴蜀瓷器的辉煌——唐宋时期四川古代瓷器》,载《收藏家》,11—15页,2016(10)。[3]张从军著:《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154页,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


本文编号:2911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11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6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