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桃木文化的产业化与民间艺术的生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0-12-12 17:31
在中国,桃木文化被认为具有悠久的历史。学者对桃木文化的研究,主要参考古代文献,利用巫术理论、图腾主义、万物有灵论等理论工具,探讨桃木文化的起源、价值功能、习俗演变等问题。其中,有关“桃木辟邪”民间信仰这一方面的研究更是成果卓著。立足当下,着眼于民众生活实践,桃木文化在新社会时期变迁及其现状等还大有探讨的空间。很多有关桃木文化的已有文献,大都关注在历史时期早已形成的文化现象;2000年前后,在本文调查地山东省肥城市,历史悠久的桃树栽培地开始出现桃木雕刻端倪这一现象具有典型意义。在当下,新的民间艺术生成的时代背景、互动机制肥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菅丰教授对于“中国根艺”提出“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郑土有教授对“中国农民画”提出的“三种力量”生成机制的研究相比较,本文将会在呈现本文个案材料基础上,得出有所不同的结论。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泰山西麓。当地具有桃树栽培的传统,清代早期,桃就已经是当地最重要的物产之一。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2000年,肥城桃树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在肥城也相信桃木具有“辟邪”的特性。在当今生活中,民众延续着相关的习俗,如老人、孩童佩戴桃木人以躲避邪魔鬼祟。2001年...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桃木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民俗与地方文化重构的研究
三、关于民间艺术生成机制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调查地简介
第一节 肥城地理环境
第二节 肥城桃栽培概况
第三章 民间力量与桃木产业的出现
第一节 创造桃木工艺品的基础
一、桃木“辟邪”的观念与实践
二、“不成材”的桃木
第二节 木雕技艺的流动
一、本地民众实验性生产
二、外地木雕技艺流入
第三节、市场导向的产业链
一、原木供应市场化
二、选材利益最大化
三、完整的产品门类
第四章 政府运作与“中国桃都”的塑造
第一节“非遗”的地方性实践
一、“非遗”项目的申报
二、“代表性传承人”的确定
第二节 博物馆的诞生、叙事与文化再生产
一、博物馆的命名
二、博物馆的功能分区
三、文本叙事与文化再生产
第五章 结论:民间艺术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民间力量创造性实践
第二节 民间艺术生成与“文化与自然”的互动
第三节 民间艺术兴盛与地方文化重构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系统要素[J]. 张中波.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2]厦门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分类及发展对策[J]. 蔡清辉.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5(01)
[3]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J]. 户晓辉. 民俗研究. 2015(01)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肥城桃木雕刻产业化研究[J]. 刘妍. 泰山学院学报. 2014(04)
[5]2013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李修建. 民族艺术. 2014(04)
[6]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J]. 郑土有. 民间文化论坛. 2014(01)
[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J]. 张晓红. 文史知识. 2014(01)
[8]乡土文化的传承、延续、断裂与再造——以山东菏泽面塑手艺发展变迁为例[J]. 杨帆. 民俗研究. 2013(06)
[9]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 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 民俗研究. 2013(04)
[10]节庆民俗资源与区域社会互动机制建构——以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与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为例[J]. 莫光辉. 民间文化论坛. 2013(03)
博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D]. 莫力.云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山东地区桃木工艺装饰艺术研究[D]. 娄欣荣.淮北师范大学 2014
[2]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D]. 李翠华.中山大学 2010
[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D]. 张敏.浙江大学 2010
[4]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 臧晓曦.广西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12990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桃木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民俗与地方文化重构的研究
三、关于民间艺术生成机制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调查地简介
第一节 肥城地理环境
第二节 肥城桃栽培概况
第三章 民间力量与桃木产业的出现
第一节 创造桃木工艺品的基础
一、桃木“辟邪”的观念与实践
二、“不成材”的桃木
第二节 木雕技艺的流动
一、本地民众实验性生产
二、外地木雕技艺流入
第三节、市场导向的产业链
一、原木供应市场化
二、选材利益最大化
三、完整的产品门类
第四章 政府运作与“中国桃都”的塑造
第一节“非遗”的地方性实践
一、“非遗”项目的申报
二、“代表性传承人”的确定
第二节 博物馆的诞生、叙事与文化再生产
一、博物馆的命名
二、博物馆的功能分区
三、文本叙事与文化再生产
第五章 结论:民间艺术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民间力量创造性实践
第二节 民间艺术生成与“文化与自然”的互动
第三节 民间艺术兴盛与地方文化重构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系统要素[J]. 张中波.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2]厦门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分类及发展对策[J]. 蔡清辉.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5(01)
[3]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J]. 户晓辉. 民俗研究. 2015(01)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肥城桃木雕刻产业化研究[J]. 刘妍. 泰山学院学报. 2014(04)
[5]2013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李修建. 民族艺术. 2014(04)
[6]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J]. 郑土有. 民间文化论坛. 2014(01)
[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J]. 张晓红. 文史知识. 2014(01)
[8]乡土文化的传承、延续、断裂与再造——以山东菏泽面塑手艺发展变迁为例[J]. 杨帆. 民俗研究. 2013(06)
[9]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 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 民俗研究. 2013(04)
[10]节庆民俗资源与区域社会互动机制建构——以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与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为例[J]. 莫光辉. 民间文化论坛. 2013(03)
博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D]. 莫力.云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山东地区桃木工艺装饰艺术研究[D]. 娄欣荣.淮北师范大学 2014
[2]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D]. 李翠华.中山大学 2010
[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D]. 张敏.浙江大学 2010
[4]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 臧晓曦.广西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12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1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