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04:04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其中一大门类,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皆是来源于它们所产生的时代的各民族人民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魅力,需要我们积极地保护和传承;其次,这些故事或传说的大部分内容还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具有幻想性,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同时,其中许多故事和传说中以历史英雄人物为原型,歌颂的是他们的高尚品格,传达了每个时代的真善美,这对幼儿道德意识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既有利于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幼儿道德修养的形成,还有利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献分析,为本研究的开展找寻一定的理论基础,探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所在。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析当前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当前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总量趋势图

趋势图,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相关文献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6一篇文献的发表日期停留在2018年5月。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总量趋势图见图1-2。图1-1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总量趋势图图1-2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总量趋势图1.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通过对38篇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关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万建中针对在挖掘和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调查者或调查群体的主体意识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并以民间文学为例进行了相关的论述。1之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走进各学者的视野中,学者们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重点在于保护和传承。周安平和张文敏(2008)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角度出发,对国际社会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法律手段做出了介绍。陈映婕和张虎生(2011)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现实情况等分为若干大类,而民间文学类则是其中的第一大类。随着社会1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以民间文学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59‐62页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创作,主要以口头传播的形式进行传承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学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史诗、歌谣和谚语等,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征。2.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学既有共同点,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和申报标准衡量和筛选之后的民间文学代表作,并不是所有的民间文学作品都属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学作品中更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等且更具有传承的和保护的紧迫性的一类作品,它与民间文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图 2-1 所示:


本文编号:2956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56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0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