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情感因素
发布时间:2021-07-03 01:41
现当代的书法创作至今已走过百年,在这一百年中书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之变化的还有创作中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在现当代书法创作中分别发生了三种变化,情感与技法的融接与悬隔、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相合与相离、情感由书家“内求”到“外求”的变化。而情感因素在现当代书法创作中发生变化的原因也有四条,分别是,对“书法的传统”认识产生断层、“形式至上”的视觉审美追求、书法市场发展带来的功利性创作以及展览机制的推动。情感作为书法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历代书家所重视。那么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对情感因素的反思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情感因素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如何进行反思与重建,分为三节。第一节列举了历史上文艺思潮的出现。指出思潮的出现会引发各门艺术的情感迸发,书法也不例外。第二节论述了当代书家对自我内心的重新认识。通过对书家内心的重新认识来唤起书家内心深处最真实、细腻的情感。第三节对文字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以期提升书家对文字内容的感受力,并使之能与创作中的情感因素相融合。“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是书法得以迷人的地方,本文对现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当下的书法创作具有参考意义与价值...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气却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2情感与技法的融接在民国时期表现得较为普遍。在此之外,情感与技法悬隔的书法创作也在民国时期有所体现。其主要体现在当时对于甲骨文及篆隶书的创作中,甲骨文的创作如罗振玉、容庚、叶玉森、董作宾等人,形式主要以集联居多,在“技法”上也以摹形求似为主,或以笔代刀、或以篆法为之。篆书方面吴昌硕为民国一代宗师,篆书风格圆朴厚重,别开生面。但其弟子如陈师曾、赵古泥、王个簃、王一亭、诸乐三等人,在篆书创作中酷似吴师,其中王个簃、诸乐三等人的行草书创作也逼肖其师。隶书创作方面则多为承袭前人,如黄葆戉、王福厂、邓散木等。此外碑派创作如曾熙、李瑞清及其门人胡小石、李健等一脉,作隶作楷主要以颤笔为之,其“技法”雷同,所表现出的面目也大同小异。民国时期甲骨文的创作多受制于当时对于书法文献的认识局限,陈振濂说:“对甲骨文所构成的视觉空间的美,对先民们的造型意识,对书法凭藉的艺术语汇和契刻的线条的价值,对象形文字的关系,在民初并没有加以重视”。而学李或学吴的门人,其书法创作便是缺乏深入的思考,未能深入感受自我内心情感的需求,致使“情感”与“技法”的悬隔。当然其下门人也有优秀的书家,如潘天寿、沙孟海及晚年的王个簃。此外,民国时期“情感”与“技法”悬隔的情况还有一批书家,其表现出的风格与清代多数文士书法类似,比较平和个人面目并不强烈,如张元济、陈三立、马衡、顾廷龙等人。此类书家对于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书法创作并未进行深入地融接。虽然这类书家个性面目并不强烈,但其书法中的书卷图1-4图1-5图1-6气却也是别有一番韵味。上述种种“悬隔”的情况是就其各体创作的不同情况而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1紧密结合起来。《花》、《愚彻》、《崩坏》(图1-12)等,虽然是单字或单词的作品,但其文字仍具有“完整的语义”,并不妨碍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结合;也有如《东京大空袭》(图1-11)这样文字为格律诗的作品,亦能将情感与文字内容相合。固然欣赏书法作品时,最初的直觉体验,往往是“形式”先被感知。然而优秀、成功的作品,其意蕴,往往在其“文字内容”被解读后,又使人回味无穷。邱振中说“题材——文辞并不是随意选取的,它郑重地寄托了作者的情怀。”[20]这一点,在当代2017年举办的欧阳江河、于明诠《墨写新文学》书法展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展览中的文字其“内容源于两位作者日常研读文学作品的摘录、笔记。他们以笔墨书写的形式,呈现不同的理解与审美追求,并体现其对‘新文学’、当代书法创作及文学与书法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21]。楚默评其中于明诠作品《背影》“用的是碑体楷书,线条拙厚,结体多有墓志书法的浑厚朴野之趣。这种书体的选择,契合《背影》那种深沉的情感。”这段批评中“浑厚朴野”是作者的创作审美情感追求,而“深沉的情感”是由《背影》的文字所带来,也是作者从《背影》的文字中感受到的文字内容。整个作品的表现便是“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相合。此类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不在少数。如欧阳江河《野草、边城、雷雨、呐喊》、《一滩白鹭》;于明诠《林海暴风联》、《鲁迅巴金联》、《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等作品。均体现出书家创作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相合。此外图1-13图1-14在其他个展或联展中,也有情感与文字内容相合的作品。如王冬龄大字书法《逍遥游》、刘彦湖《道生一》等等作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谢无量书风的形成及其审美取向[J]. 李林. 东方艺术. 2013(24)
[2]情感·形式——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研讨会纪要[J]. 白锐. 东方艺术. 2012(08)
[3]“新帖学”的学术来源与实践倡导诸问题——“新帖学”论纲之三[J]. 陈振濂. 文艺研究. 2008(03)
[4]“民国书风”试析[J]. 刘宗超. 美术及设计版. 2003(03)
[5]论书法创作的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审美整体性(节选)[J]. 徐利明. 中国书法. 2000(03)
[6]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续)[J]. 金观涛,刘青峰. 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2)
[7]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J]. 金观涛,刘青峰. 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1)
博士论文
[1]形式·力·情感[D]. 李泊潭.南京艺术学院 2019
[2]宋代文论与书论审美范畴的融通研究[D]. 刘禹鹏.曲阜师范大学 2018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溯源、争论与发展[D]. 尤绪超.吉林大学 2014
[4]当代书法美学的反思与建构[D]. 王毅霖.福建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论于右任书法风格的成因及影响[D]. 张亚林.四川美术学院 2019
[2]鲁迅书法刍谈[D]. 刘倩君.曲阜师范大学 2016
[3]论保罗·利科尔的文本理论[D]. 林清.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61602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气却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2情感与技法的融接在民国时期表现得较为普遍。在此之外,情感与技法悬隔的书法创作也在民国时期有所体现。其主要体现在当时对于甲骨文及篆隶书的创作中,甲骨文的创作如罗振玉、容庚、叶玉森、董作宾等人,形式主要以集联居多,在“技法”上也以摹形求似为主,或以笔代刀、或以篆法为之。篆书方面吴昌硕为民国一代宗师,篆书风格圆朴厚重,别开生面。但其弟子如陈师曾、赵古泥、王个簃、王一亭、诸乐三等人,在篆书创作中酷似吴师,其中王个簃、诸乐三等人的行草书创作也逼肖其师。隶书创作方面则多为承袭前人,如黄葆戉、王福厂、邓散木等。此外碑派创作如曾熙、李瑞清及其门人胡小石、李健等一脉,作隶作楷主要以颤笔为之,其“技法”雷同,所表现出的面目也大同小异。民国时期甲骨文的创作多受制于当时对于书法文献的认识局限,陈振濂说:“对甲骨文所构成的视觉空间的美,对先民们的造型意识,对书法凭藉的艺术语汇和契刻的线条的价值,对象形文字的关系,在民初并没有加以重视”。而学李或学吴的门人,其书法创作便是缺乏深入的思考,未能深入感受自我内心情感的需求,致使“情感”与“技法”的悬隔。当然其下门人也有优秀的书家,如潘天寿、沙孟海及晚年的王个簃。此外,民国时期“情感”与“技法”悬隔的情况还有一批书家,其表现出的风格与清代多数文士书法类似,比较平和个人面目并不强烈,如张元济、陈三立、马衡、顾廷龙等人。此类书家对于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书法创作并未进行深入地融接。虽然这类书家个性面目并不强烈,但其书法中的书卷图1-4图1-5图1-6气却也是别有一番韵味。上述种种“悬隔”的情况是就其各体创作的不同情况而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1紧密结合起来。《花》、《愚彻》、《崩坏》(图1-12)等,虽然是单字或单词的作品,但其文字仍具有“完整的语义”,并不妨碍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结合;也有如《东京大空袭》(图1-11)这样文字为格律诗的作品,亦能将情感与文字内容相合。固然欣赏书法作品时,最初的直觉体验,往往是“形式”先被感知。然而优秀、成功的作品,其意蕴,往往在其“文字内容”被解读后,又使人回味无穷。邱振中说“题材——文辞并不是随意选取的,它郑重地寄托了作者的情怀。”[20]这一点,在当代2017年举办的欧阳江河、于明诠《墨写新文学》书法展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展览中的文字其“内容源于两位作者日常研读文学作品的摘录、笔记。他们以笔墨书写的形式,呈现不同的理解与审美追求,并体现其对‘新文学’、当代书法创作及文学与书法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21]。楚默评其中于明诠作品《背影》“用的是碑体楷书,线条拙厚,结体多有墓志书法的浑厚朴野之趣。这种书体的选择,契合《背影》那种深沉的情感。”这段批评中“浑厚朴野”是作者的创作审美情感追求,而“深沉的情感”是由《背影》的文字所带来,也是作者从《背影》的文字中感受到的文字内容。整个作品的表现便是“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相合。此类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不在少数。如欧阳江河《野草、边城、雷雨、呐喊》、《一滩白鹭》;于明诠《林海暴风联》、《鲁迅巴金联》、《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等作品。均体现出书家创作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相合。此外图1-13图1-14在其他个展或联展中,也有情感与文字内容相合的作品。如王冬龄大字书法《逍遥游》、刘彦湖《道生一》等等作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谢无量书风的形成及其审美取向[J]. 李林. 东方艺术. 2013(24)
[2]情感·形式——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研讨会纪要[J]. 白锐. 东方艺术. 2012(08)
[3]“新帖学”的学术来源与实践倡导诸问题——“新帖学”论纲之三[J]. 陈振濂. 文艺研究. 2008(03)
[4]“民国书风”试析[J]. 刘宗超. 美术及设计版. 2003(03)
[5]论书法创作的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审美整体性(节选)[J]. 徐利明. 中国书法. 2000(03)
[6]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续)[J]. 金观涛,刘青峰. 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2)
[7]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J]. 金观涛,刘青峰. 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1)
博士论文
[1]形式·力·情感[D]. 李泊潭.南京艺术学院 2019
[2]宋代文论与书论审美范畴的融通研究[D]. 刘禹鹏.曲阜师范大学 2018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溯源、争论与发展[D]. 尤绪超.吉林大学 2014
[4]当代书法美学的反思与建构[D]. 王毅霖.福建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论于右任书法风格的成因及影响[D]. 张亚林.四川美术学院 2019
[2]鲁迅书法刍谈[D]. 刘倩君.曲阜师范大学 2016
[3]论保罗·利科尔的文本理论[D]. 林清.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61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6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