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的艺术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13:18
  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南方地区民间美术样式,其题材十分广泛,深刻地反映出了吴地人民的民俗风情、日常劳作和文化需求,寄托了他们美好的希冀和对生活的感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审美内涵,堪称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雍乾版《一团和气》作为桃花坞木版年画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自然完全反映出了桃花坞年画繁荣时期的典型特征。《一团和气》也因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美好的寓意而广泛流传,备受民众的喜爱。本文围绕雍乾版《一团和气》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其研究价值、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方法及思路,并将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总结;第二章对年画《一团和气》的人物形象进行考释,“一团和气”的题材可追溯到明宪宗所绘的《一团和气图》,以宪宗画为依据,将这一图像与现存其他相类似的图像进行对比论证,并梳理了“一团和气”这一题旨的流传与变化。第三章对雍乾版《一团和气》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从构图、造型、刻线、色彩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探讨了这幅典型的民间木版年画作品的整体面貌,归纳总结出其艺术特性。第四章先将雍乾版与同地区嘉庆、清末以及民国时期流传的《... 

【文章来源】: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的艺术形式研究


雍乾版《一团和气》[1]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北京论坛,2008:186

桃花,漫画,造型,题材


10“一团和气”最初是苏州流行的年画品种,由于图案精美且寓意吉祥,后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经典题材。流传最早的雍乾版《一团和气》(如图2-1所示)又因制作精良而成为后世争相模仿的范本,如今流行的几个版本《一团和气》都是这一古版复原或简化版。《一团和气》完全采用圆形构图,内部完满而没有缝隙,画面干净整洁,虽精密细致但丝毫不觉累赘,相较其他年画题材的构图,显得更加自然流畅。这种圆形构图在桃花坞年画中极为少见,可谓造型独特。2.1.1“三人合体”的《一团和气图》雍乾版《一团和气》中的人物造型独特,在中国民间年画中可谓独树一帜,这一典型形象的发源可追溯到有记载的明宪宗朱见深所创制的《一团和气图》(如图2-2所示)。著名书画家黄天秀老先生曾于1981年在《文物天地》杂志第三期上撰文题为《皇帝画的漫画——一团和气图》,文章中提到该图轴作于成化元年(1465)农历6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纵48.7cm,横36cm,纸本设色,以一种类似现代漫画造型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正面团膝跪坐的髡发胖汉形象,人物身体胖的出奇,看似一个膨胀的球形。图2-2明朱见深《一团和气图》(局部)图中人物乍一看头顶的两侧似乎分绾着双髻,但是,细看两侧似乎并不一致,在进一步观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超乎寻常的圆脸竟然是由三个人的脸合拼而成。

男子,左手,肢体语言,大襟


11正面看是一张髡发胖汉的圆脸,而这圆脸又是由另外两个人的侧脸构成的,两张脸的下颌都蓄有胡须,不同的是左侧头顶是束发冠,而右侧则扎了小巾。中间的圆脸胖汉身着赭色大襟交领外袍,张开着双臂将胸前两人环抱在怀中。画家将人物手部也刻画的十分到位,可以看出三人皆留着长甲,左侧的男子的右手和右侧的男子的左手同时执一轴手卷,而左侧男子的左手随意搭在胖汉蜷起的腿上,右侧男子的右手抬起正在卷轴上方作指点状,而中间胖汉右手则随意的舒展在一侧,左手捻着一串由红绳串起的水晶佛珠(如图2-3所示),三人都面露喜色,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图2-3明朱见深《一团和气图》(局部)图中三人抱成一团、圈腿相接,三张脸汇为一体,形象的肢体语言和造型手法表现了三个个体的和谐无间,似乎在其乐融融地互相切磋着胸前展开的手卷。图上另有朱见深的题赞(如图2-4所示)。图2-4明朱见深《一团和气图》题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中“和”的寓意[J]. 钟长祺.  大众文艺. 2017(24)
[2]浅析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一团和气”[J]. 陈静.  艺术科技. 2017(06)
[3]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 吴震.  美术教育研究. 2017(07)
[4]“图说画映”——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叙事性研究[J]. 王克祥.  艺术百家. 2016(06)
[5]内府修道秘本《御制全真群仙集》[J]. 贺信萍.  中国道教. 2016(01)
[6]岁岁花开烂漫春——桃花坞“新年画”略论[J]. 曹雪明,华黎静.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7]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早期苏州木版年画[J]. 薄松年.  长江文明. 2013(04)
[8]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审美内涵探析[J]. 张吉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3(03)
[9]木刻版画线造型艺术语言研究[J]. 闫翀,刘媛.  艺术研究. 2013(03)
[10]“一团和气”的美学思考[J]. 曾亚奴.  艺术教育. 2011(08)

博士论文
[1]版画《隨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研究[D]. 张桐源.西安美术学院 2019
[2]杨家埠木版年画《登州海市图》的图像学研究[D]. 宋方昊.山东大学 2017
[3]戏泥呈巧儿—江南民间泥玩具研究[D]. 张文珺.苏州大学 2017
[4]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研究[D]. 刘燕.山东大学 2016
[5]清殿版《御制耕织图》研究[D]. 解丹.西安美术学院 2015
[6]传统年画的狂欢意识研究[D]. 周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5
[7]古代苏州套色版画研究[D]. 吴震.苏州大学 2015
[8]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D]. 王小明.天津大学 2013
[9]图必有意,意必吉祥[D]. 童彦婷.武汉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造型研究与应用[D]. 刘辰雨.西安理工大学 2019
[2]民俗记录片的艺术化表达研究[D]. 李彤彤.山东师范大学 2019
[3]整体保护语境下的苏州古城空间碎片化现象及其治理策略[D]. 孙堃喆.苏州科技大学 2019
[4]桃花坞木版年画视觉语言在漆画创作中的运用[D]. 高钰.苏州科技大学 2019
[5]基于历史图像分析的清代苏州古城的城市空间研究[D]. 庄嘉其.苏州大学 2018
[6]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成因探究及其他[D]. 黄乐琪.南京大学 2018
[7]清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风格转化及文化意蕴[D]. 陈静.上海大学 2018
[8]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与江苏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对比传承研究[D]. 袁杰.陕西科技大学 2018
[9]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在我创作中的应用[D]. 钟长祺.苏州科技大学 2017
[10]南北方水印版画的比较与研究[D]. 袁佳琳.上海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62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62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d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