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丘陵地区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08:07
  西南丘陵地区,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但受地形条件制约,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加之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较为尖锐。梯田建设是治理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激发农业生产潜力、实现耕地保土增产的主要措施,可有效改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条件。坡耕地治理与梯田建设均离不开农用地整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用地整治目标不断更新,而土地平整工程仍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基于多目标规划法,针对丘陵地区开展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研究,可以为新时期我国丘陵地区国土综合整治和耕地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本文选取重庆市北碚区具有代表性的20°25°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中国农用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演变历程、乡村发展战略和土地整治工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评估各阶段的农用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探索土地整治工程目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未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用地整治转型发展方向,并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和参考;而后针对丘陵地区复杂地形,借助3S技术,构建试验区高精度DEM,并对试验区耕地进行梯田田块重划,为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再从土地平整工程内容...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丘陵地区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研究


技术路线图

土地,乡村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评价结果(表2.3)显示,土地整治工程国家级政策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改进,现行土地整治指导性政策总体上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对照中国土地整治战略转型的目标,现行工程建设规范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土地整治工程片面追求“提质增量”和“生态治理”,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注较少,缺乏对农业产业振兴、农耕景观文化保护的深入思考。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智慧化是对当前农业产业的时代要求;强化农耕景观建设,开展特色农业土地整治是对传统村落、农耕遗迹等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2.2农用地整治工程建设目标的阶段特征通过对土地整治相关文献的查阅,龙花楼等学者根据乡村转型发展历程,将中国土地整治大致划分为3个演进阶段:数量潜力挖掘、数量与质量并重、关注生态功能,实现城乡价值最大化[75-76],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城乡发展实际为背景,将中国农用地整治工程的目标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图2.1):图2.1中国土地整治与城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Fig.2.1Phasecharacteristicsoflandconsolidationandurban-ruraldevelopmentinChina(1)以扩充耕地数量为主要目标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在工业化驱动下,中国城乡关系呈现出鲜明的分割局面,乡村工业化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适应快速城镇化进程,城乡建设用地迅速扩张,部分地区以置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目的进行土地整治。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耕地由19.24亿亩减少到18.31亿亩,大面积耕地被城镇化进程中的钢筋水泥吞噬。耕地面积因人口和经济增长、政策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而过度非农化,粮食安全问题凸显[77]。21世

道路工程,乡村,土地,工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图2.2乡村振兴导向型中国土地整治工程模式运作图Fig.2.2RuralRevitalizationorientedlandconsolidationprojectinChina综上,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于土地利用格局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城乡关系呈现出“分割—统筹—协调—一体化—融合”的发展局面,土地整治工程的目标也由最初的扩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生产力,过渡到数量、质量、生态、设施、产业、人才、文化、技术等多目标综合整治阶段。新时期的农用地整治运用先进技术,科学设计相关工程,合理配置并建设乡村各类产业用地,实现农用地空间重构,以土地平整工程为基础,提高耕作田块基础条件,改善土壤质量;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农田旱涝保收;结合田间道路工程、生态整治工程及其他工程,在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重塑乡村景观,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2.3农用地整治工程建设目标的区域特征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直接影响着耕地的分布与结构。因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等地质地貌条件限制,气候、水文等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政策、生态及历史文化差异,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水田、水浇地和旱地南北分布差异大,农作物产量东多西少。科学的标准规范是提高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成效的关键,“问诊把脉,对症下药”才能在地方土地整治工程的设计、实施和验收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编号:3578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578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