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中国当代绘画中反讽现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22:46
  反讽是文化成熟的标志,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文化状态。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方式,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经历一个更古未有的转向,反讽成为当代文化的主调,部分当代绘画中出现“反讽”的艺术特征。哈琴说:“反讽这种话语实践,它包含了批判的锋芒和相反相成的体验冲动,旨在通过跌宕和差异来创造出新的意义(1)”。这时期的艺术家们为凸显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对传统的超越,巧妙的突破常规,走向新的表意方式,于批判中寻求绘画自身发展的新路。绘画偏离了过往时期表现宏大叙事的主题,崇高感消失,渐渐让位给怀疑论,更多的是犬儒主义似的自我质疑与反讽式的逆向思维。笔者将当代绘画中表现“反讽”的手法概括为戏仿、挪用、并置、异化、图文冲突五种实践方式,基于“反讽”这一概念的符号体系和叙事类型及符号修辞四体的相关理论,通过对中国自“现代艺术展”(1989年)之后的部分当代绘画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试图从中找出其反讽特征,着重讨论当代绘画中的反讽问题,并寻求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普遍性的原因。从而为理解中国当代绘画的创作机制提供理... 

【文章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当代绘画中反讽现象的研究


图0-1《面具系列》曾梵志1998

面子,意义


引言9(三)反讽的特征反讽是符号文本的多重编码,意义被编入文本,解码者解码出的意义是多重的,不同的受众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使得艺术作品的内容层次多样化,增加艺术作品本身的不稳定性。这是反讽的特征之一——意义的多向度。指绘画文本中同时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且每种意义又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和声音,增加了文本的多义性,传达出一种严肃而又深邃的思考。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图0-1)是一个衣着得体、打扮光鲜的男人倚靠在河边的护栏上,他眼睛流着泪,头部向左倾斜,显得忧伤孤独。站在他脚下的狗狗流着泪惊恐的望向它的主人,主人的伤心影响了狗狗。狗是忠诚的象征,从狗狗的眼泪和眼神推测,这位男人可能真的很伤心。但另一方面戴着面具流泪的脸是否真的在流泪,令人怀疑。悖论式的情感导致画面意义的不稳定性,增加本文意义的层次和深度。反讽的特征之二,反讽是一种隐秘含蓄的表达,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反语式的表达往往比直接陈述、争得面红耳赤更有力度和效果。具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主要是旁敲侧击,通过一件貌似不相关的事揭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哲理,让接受者陷入深深的反思当中。肖喆洛的《姐姐的面子》(图0-2)中的面膜、脸、面子是相互指示的像似符号。面子是脸的转喻①,用脸代指代面子;面膜是面子的提喻②,指向女性的①是符号修辞四体中(隐喻,转喻,提喻,反讽)的修辞格,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喻体与喻旨之间是领接关系,但两者是不同的。例如用“耳朵”代替“听。②提喻是部分代替整体,例如“狼子野心”中“狼子”代表其凶残的本性。某女性挎名牌包出门,包就是财富的提喻。图0-1《面具系列》曾梵志1998图0-2《姐姐的面子》肖喆洛2012

语境,文本,体裁,接受者


变得有面子。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在消费文化里美貌可以销售,自信和面子也可以买卖的令人不安的现状。反讽的特征之三——间离的效果,是指文本解释期待受阻。“一个文本被生产出来,就必须按照它所属体裁规定的方式得到解读,这就是所谓的期待①”。一旦出现跨体裁的解释,期待就会受阻,出现陌生化和疏离成效,具有割裂、解构任何叙事结构的能力,接受者的惯常知识受到质疑和挑战,颠覆了其认知图式和审美期待,促使其察看事物的另一种可能,进而激发人们去思考。所以反讽具有批判性和怀疑性。如朱新建的《美人图》系列(图0-3)用传统的绘画形式表现新的内容。画中的美人确实是美人,但此美人非彼美人。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美人有固定的图式与标准,通常是柔美、纤弱、忧愁的女性形象。朱新建的美人图中的美人是捎首弄姿,充满着情色的诱惑,这与我们用传统水墨画体裁的解读方式是相背离的,颠覆了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割裂了文本体裁的正常叙事,不能用原来所拥有的经验去解读,从而不得不调动新的经验去理解该文本,形成了当下和传统之间的对话。与朱新建相类似的作品还有王彦萍的“沐浴者”、“窥视者”,李津的《洗发图》、《洗澡图卷》,李孝萱的系列都市人物形象等等。反讽的特征之四是它的产出需要借助语境的压力,以及反讽的发生总会有某些标记供接受者识别。语境的压力指文本的符号元素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之后共同分享与原来相悖的语境,文本符号自身所携带语镜意义变得模棱两可,新的语境解构了文本符号所携带意义,赋予它新的意义。布鲁克斯给反讽的定义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②”。如杜尚的现成物《泉》,原本是一件最不可能是艺术作品的生活用品因为被放置在了艺术馆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语境的冲突造成反讽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庞茂琨:历史与当下对话的镜像[J]. 范迪安.  艺术当代. 2019(03)
[2]从形式批评到文化批判——20世纪“反讽”研究的演进轨迹[J]. 王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3]符号学视域下的戏仿[J]. 倪爱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4]双义合解的四种方式:取舍,协同,反讽,漩涡[J]. 赵毅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5]论消费文化视域下个体身份认同的异化[J]. 陈帅,林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6]革命符号的反讽式挪用——为了忘却的记忆[J]. 周计武.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6)
[7]论重复:意义世界的符号构成方式[J]. 赵毅衡.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8]伪娘:一个后现代审美文化文本——对伪娘现象的症候式解读[J]. 孙婷婷.  符号与传媒. 2013(02)
[9]试论中国当代油画的后现代手法[J]. 符莉.  艺苑. 2011(03)
[10]反讽:表意形式的演化与新生[J]. 赵毅衡.  文艺研究. 2011(01)

博士论文
[1]《巴黎手稿》中人的异化问题研究[D]. 杨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2]绘画中的“借用”现象研究[D]. 赵雪.天津大学 2013
[3]反讽的轨迹[D]. 陈安慧.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论荒诞性在中国当代油画语境中的“反讽”寓意[D]. 张爱.四川美术学院 2016
[2]当代绘画艺术中反讽的运用研究[D]. 廖秋苹.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戏仿”作为绘画艺术形式的研究[D]. 张艳敏.中国美术学院 2014
[4]浅谈艺术创作中的挪用[D]. 夏飞飞.中央美术学院 2014
[5]戏仿概念的历史流变和理论内涵[D]. 邢立丽.辽宁大学 2012
[6]文革后中国油画形式语言的创新研究[D]. 张慧娟.湖南工业大学 2011
[7]挪用、并置与戏拟[D]. 李卓.中央美术学院 2010
[8]反讽—中国新时期绘画的艺术策略[D]. 董颖博.河南大学 2009
[9]论作为现代艺术表现的反讽[D]. 段恺.广西师范大学 2008
[10]视觉艺术中的挪用[D]. 刘凡.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81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581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