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双江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7 20:34
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旧城拆建现象的日益严重,对散落民间的各类历史民居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但历史民居作为我国民间文化中不可再生的瑰宝,它不仅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同时还包含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传统手工艺及营造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具有非凡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今,随着人们对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意识的日益提高,逐渐认识到历史民居的价值,对其的保护修复观念与内涵也不断地得到充实。历史民居来源于其特定的时代条件与环境特征,对其的保护修复没有统一的设计模板和完全一致的方法,但保护修复的研究体系与思路方法则有迹可循。本论文选取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杨紫丰大院”的保护修复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从“理论基础”、“历史背景”、“研究主体”三方面着手,分四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理论基础”,是通过文献的分析梳理,概念的认识辨析,相关实践案例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及国际社会中普遍遵循使用的保护修复观念与原则,同时,将总结出的保护修复观念与原则运用于“杨紫丰大院”...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2 关于保护修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1 对历史建筑“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
2.1.1 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基本要求认知
2.1.2“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故”的概念辨析
2.1.3 真实性与完整性在保护修复实践中的运用
2.2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可识别性认识与实践
2.2.1 对可识别性的基本要求认知
2.2.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可识别性不同理解
2.2.3 我国传统文化观下对可识别性的实践理解
2.3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与“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
2.3.1 对“历史人文环境”保护观念的基本要求认知
2.3.2“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构成要素
3 杨紫丰大院的建筑特色与现状研究
3.1 双江镇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概况
3.1.1 地形地貌与农耕经济的发展
3.1.2 水陆交通与商贸经济的繁荣
3.1.3 历史变迁与双江场镇的形成
3.2 杨氏宅院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
3.2.1 杨氏宅院的兴起与发展
3.2.2 杨氏宅院的选址与布局
3.2.3 家族文化对杨氏宅院的影响
3.3 杨紫丰大院的建筑特色与价值
3.3.1 杨紫丰大院的历史概况
3.3.2 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特色
3.3.3 完整对称的院落空间特色
3.3.4 礼制严格的功能格局特色
3.3.5 主次分明的空间组织特色
3.3.6 形式丰富的建筑造型特色
3.3.7 穿抬结合的结构构架特色
3.3.8 精巧质朴的装饰艺术特色
3.3.9 杨紫丰大院的综合价值总结
3.4 杨紫丰大院现状评估
3.4.1 空间环境现状
3.4.2 建筑格局现状
3.4.3 结构与构件现状
3.4.4 材料损毁现状
3.4.5 主要存在问题的总结
4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的策略研究
4.1 杨紫丰大院的保护原则与框架
4.1.1 保护修复原则的确立
4.1.2 保护修复程序的框架
4.2 杨紫丰大院的总体保护修复策略
4.2.1“不落架大修”的整体策略
4.2.2 保护修复”干预分级”的梯度划分
4.2.3 对于技术策略的论证、工艺优化与动态研究
4.3 杨紫丰大院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策略
4.3.1 保护区划范围的界定
4.3.2 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
4.3.3 保护与利用性策略
4.4 杨紫丰大院的空间格局恢复策略
4.4.1 院落空间格局的恢复
4.4.2 建筑空间格局的恢复
5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的技术措施
5.1 屋面的维修加固与防水处理
5.1.1“屋顶落架”修复的必要性论证
5.1.2 屋面修复中传统工艺的运用
5.1.3 屋面修复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
5.2 建筑结构的维修与加固
5.2.1 木结构的维修与加固
5.2.2 墙体的“完整性与可识别性”修复
5.2.3 室内隔墙与天花的修缮与恢复
5.3 装饰构件的修复措施
5.3.1 门窗构件的修补与添配
5.3.2 雕饰木构件的修复措施
5.4 材料的表面保护修复技术
5.4.1 对材料表面保护修复的认知
5.4.2 木材表面的保护修复
5.4.3 石材表面的保护修复
5.5 有关防潮、防腐、防虫和防火问题的处理
5.5.1 防潮、防腐、防虫问题的处理
5.5.2 防火问题的处理
6 结语
6.1 关于保护修复中的几点结论
6.2 关于保护修复中的几点思考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相关图纸
本文编号:4043761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2 关于保护修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1 对历史建筑“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
2.1.1 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基本要求认知
2.1.2“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故”的概念辨析
2.1.3 真实性与完整性在保护修复实践中的运用
2.2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可识别性认识与实践
2.2.1 对可识别性的基本要求认知
2.2.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可识别性不同理解
2.2.3 我国传统文化观下对可识别性的实践理解
2.3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与“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
2.3.1 对“历史人文环境”保护观念的基本要求认知
2.3.2“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构成要素
3 杨紫丰大院的建筑特色与现状研究
3.1 双江镇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概况
3.1.1 地形地貌与农耕经济的发展
3.1.2 水陆交通与商贸经济的繁荣
3.1.3 历史变迁与双江场镇的形成
3.2 杨氏宅院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
3.2.1 杨氏宅院的兴起与发展
3.2.2 杨氏宅院的选址与布局
3.2.3 家族文化对杨氏宅院的影响
3.3 杨紫丰大院的建筑特色与价值
3.3.1 杨紫丰大院的历史概况
3.3.2 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特色
3.3.3 完整对称的院落空间特色
3.3.4 礼制严格的功能格局特色
3.3.5 主次分明的空间组织特色
3.3.6 形式丰富的建筑造型特色
3.3.7 穿抬结合的结构构架特色
3.3.8 精巧质朴的装饰艺术特色
3.3.9 杨紫丰大院的综合价值总结
3.4 杨紫丰大院现状评估
3.4.1 空间环境现状
3.4.2 建筑格局现状
3.4.3 结构与构件现状
3.4.4 材料损毁现状
3.4.5 主要存在问题的总结
4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的策略研究
4.1 杨紫丰大院的保护原则与框架
4.1.1 保护修复原则的确立
4.1.2 保护修复程序的框架
4.2 杨紫丰大院的总体保护修复策略
4.2.1“不落架大修”的整体策略
4.2.2 保护修复”干预分级”的梯度划分
4.2.3 对于技术策略的论证、工艺优化与动态研究
4.3 杨紫丰大院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策略
4.3.1 保护区划范围的界定
4.3.2 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
4.3.3 保护与利用性策略
4.4 杨紫丰大院的空间格局恢复策略
4.4.1 院落空间格局的恢复
4.4.2 建筑空间格局的恢复
5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的技术措施
5.1 屋面的维修加固与防水处理
5.1.1“屋顶落架”修复的必要性论证
5.1.2 屋面修复中传统工艺的运用
5.1.3 屋面修复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
5.2 建筑结构的维修与加固
5.2.1 木结构的维修与加固
5.2.2 墙体的“完整性与可识别性”修复
5.2.3 室内隔墙与天花的修缮与恢复
5.3 装饰构件的修复措施
5.3.1 门窗构件的修补与添配
5.3.2 雕饰木构件的修复措施
5.4 材料的表面保护修复技术
5.4.1 对材料表面保护修复的认知
5.4.2 木材表面的保护修复
5.4.3 石材表面的保护修复
5.5 有关防潮、防腐、防虫和防火问题的处理
5.5.1 防潮、防腐、防虫问题的处理
5.5.2 防火问题的处理
6 结语
6.1 关于保护修复中的几点结论
6.2 关于保护修复中的几点思考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相关图纸
本文编号:4043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404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