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 公众体验 空间属性 场所精神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各地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建。赛事结束后,很多体育建筑场馆不能得到日常的有效利用而长期空置。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生活逐渐与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相背离,日常供人们户外活动的外部空间场地也逐渐变少。体育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本身是重点,而有时会把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当作剩余部分的空间来设计,忽略了其作为一个城市组成部分和调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笔者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场所感的营造来提高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开放性。人们对体育场所的整体印象首先来源于体育建筑的外部空间,进入体育场馆也要先通过外部空间,所以它作为人们接触体育建筑的第一层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通过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场所精神的营造设计,使公众获得归属感,同时提高人们对体育建筑的利用率。本文将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作为一处典型的场所空间,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场所精神为理论支持,懫用调查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理论模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使用的现状,总结了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中存在的特有的公众体验的行为现象,阐明了公众行为对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建设的重要性。以场所精神理论为基础,按照人们的体验过程,从对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的方向感的确认,到逐渐融入到其中的认同感的产生,最后对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归属感的升华,从公众体验和空间属性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解析,建立起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模型。最后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分层次、由表及里、由身体的感官到精神的升华,提出了从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的关联性、体育建筑形式的标志性、空间组织合理性建立方向感;从空间形态多样性、空间意象可读性深入认同感;从场所环境宜人性、场所文化特质性、行为交互和谐性升华归属感等系统性的设计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建筑外部空间 公众体验 空间属性 场所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5;TU98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4
- 1.1 课题背景9-10
- 1.1.1 公共空间的开放性9
- 1.1.2 体育设施的赛后利用9
- 1.1.3 全民健身的空间需求9-10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0-20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10-16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16-20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解析20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1
- 1.3.1 研究目的20-21
- 1.3.2 研究意义21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1-23
- 1.4.1 相关概念解析21-22
- 1.4.2 研究内容22
- 1.4.3 研究方法22-23
- 1.5 论文基本框架23-24
- 第2章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特质解析24-33
- 2.1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场所精神概述24-27
- 2.1.1 建筑环境行为学与外部空间理论24-25
- 2.1.2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精神理论的发展25-26
- 2.1.3 场所精神理论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26-27
- 2.2 公众体验角度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解析27-30
- 2.2.1 空间的方向感28
- 2.2.2 空间的认同感28-30
- 2.2.3 空间的归属感30
- 2.3 空间属性角度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解析30-32
- 2.3.1 线性空间的场所——方向与路径30-31
- 2.3.2 节点空间的场所——中心与节点31
- 2.3.3 区域空间的场所——区域与领域31-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的公众体验考量33-46
- 3.1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使用者分析33-35
- 3.1.1 使用者的类型33
- 3.1.2 使用人群的需求33-35
- 3.1.3 使用主体的特点分析35
- 3.2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使用人群体验模式35-40
- 3.2.1 走捷径与流动36-37
- 3.2.2“中心”聚集与自我表现37-38
- 3.2.3“中心”恐惧与自我保护38-39
- 3.2.4 群体活动与多样化选择39-40
- 3.3 使用人群与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交互40-44
- 3.3.1 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使用率)调查41-42
- 3.3.2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使用满意度(认同感)调查42-43
- 3.3.3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使用人群行为意识(归属感)调查43-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的空间属性考量46-55
- 4.1 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属性46-48
- 4.1.1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的功能46
- 4.1.2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的影响46-47
- 4.1.3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的构成47-48
- 4.1.4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的关联因素48
- 4.2 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类型48-51
- 4.2.1 线性空间的指向性引导方向感的建立49
- 4.2.2 节点空间的中心性引导认同感的深入49-50
- 4.2.3 区域空间的领域性引导归属感的获知50
- 4.2.4 整合空间的多样性引导归属感的升华50-51
- 4.3 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理论模型建立51-54
- 4.3.1 方向感的建立52-53
- 4.3.2 认同感的深入53
- 4.3.3 归属感的升华53-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第5章 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55-69
- 5.1 方向感的建立55-59
- 5.1.1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的关联性55-58
- 5.1.2 体育建筑形式的标志性58
- 5.1.3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组织合理性58-59
- 5.2 认同感的深入59-64
- 5.2.1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多样性59-61
- 5.2.2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意象可读性61-64
- 5.3 归属感的升华64-68
- 5.3.1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环境宜人性64-67
- 5.3.2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场所文化特质性67-68
- 5.3.3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行为交互和谐性68
- 5.4 本章小结68-69
- 结论69-70
- 参考文献70-74
- 附录74-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75-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必强;体育建筑是城市的形象亮点[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2期
2 张铮;回眸天津体育建筑 展望未来发展[J];建筑创作;2001年S1期
3 郭红雨,张力;体育建筑文化谈[J];新建筑;2002年02期
4 孙一民,郭湘闽;从城市的角度看体育建筑构思——谈新疆体育中心方案设计[J];建筑学报;2002年09期
5 孙浩,张欣;“大鹏展翅”——体育建筑发展的新时代[J];四川建筑;2003年02期
6 钟璞,冉峰;体育文化与体育建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高文;;关注体育建筑——浅论体育场馆的效益最大化[J];建筑与文化;2004年07期
8 王东涛;;论体育建筑内涵重构与设计创新[J];中国市场;2005年28期
9 蒋建科;论当代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5年04期
10 姚慧;;大众化体育建筑的多元发展[J];城市建筑;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静;崔再迟;张鲲;;体育建筑的文化价值探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2 赵云丽;郭晓良;;体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3 赵娜冬;段智君;;和谐互动 灵活利用——以体育类建筑为例浅析建筑使用效能的模型建构[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姚发坤;王平校;;空间结构在广东省体育建筑中的发展[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5 朱思荣;;联邦德国体育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向[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8年
6 苏仕君;王德炜;;我国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宝峰;;融建筑于环境之设计手法探讨[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璐;;在我国大跨度体育建筑中应用膜结构的可行性初探[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8年
9 王玉;;现代建筑材料在体育建筑中的运用[A];第十一期全国体育场馆建设、维护与经营讲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10 廉毅;郑洁;杨愉;;体育建筑的空调节能[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雯淼;从中国体育建筑看中国体育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吴琼;理性看待和设计体育建筑[N];广东建设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孙晓峰;体育建筑经济路在何方?[N];广东建设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赵玉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众体育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3年
5 孙晓峰;体育建筑路在何方?[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李佳;细节成就体育建筑之美[N];中华建筑报;2008年
7 ;奥运场馆设计掀起体育建筑新潮[N];建筑时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尹雪;体育建筑:力量·柔韧·动感[N];中华建筑报;2001年
9 ;《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于晶波;奥运场馆奏响体育建筑新乐章[N];市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丽蒂;基于群集风险理论的体育建筑看台安全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宗轩;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连旭;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樊可;多元视角下的体育建筑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婧;城市体育建筑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薛宁;体育建筑项目价值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晓丽;体育建筑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4 张崴;新建高校体育建筑的通用性研究及其设计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慧;大众传媒综合因素影响下竞技体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6 张天伦;体育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及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7 解潇伊;场地层叠式高校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顾丽丽;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易涛;绿色体育建筑若干问题探讨[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王彦;上海高校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6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56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