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8:04

  本文关键词:媒介环境学视角下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媒介 数字 公共艺术 文化


【摘要】:计算机的诞生、网络技术的普及让“数字化生存”成为真实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随着4G技术、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和服务终端平台的应用,数字技术革命开始出现。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公共艺术这种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大众艺术,随着数字时代的进阶而一同发展,具有数字性和科技性的数字公共艺术应运而生。数字公共艺术以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迅速在全球各地发展蔓延。近年来,全球各地区的数字公共艺术作品数量逐渐增多,影响力逐渐扩大。数字公共艺术通过独有的数字化的形式语言,依据城市而存在,占据城市各个角落稳步发展,多元化的表现媒介和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另类公共艺术。本论文对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公共艺术理论与案例进行研究,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数字公共艺术的基本特性,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数字公共艺术作品的研究,探析当前数字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为未来数字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和谐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媒介 数字 公共艺术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选题缘由7
  • 1.2 选题意义7
  • 1.3 研究现状7-10
  • 1.3.1 国内研究现状7-8
  • 1.3.2 国外研究现状8-9
  • 1.3.3 核心材料解析9-10
  • 1.4 研究方法10
  • 1.5 研究内容10-13
  • 第二章 媒介环境学概述13-16
  • 2.1 媒介环境学的起源与发展13
  • 2.2 不同时期代表人物与观点13-15
  • 2.2.1 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13-14
  • 2.2.2 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14
  • 2.2.3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14-15
  • 2.3 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内涵与思想评价15-16
  • 第三章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数字公共艺术16-26
  • 3.1 数字公共艺术的流变16-17
  • 3.1.1 数字公共艺术概述16
  • 3.1.2 传统公共艺术光环没落16-17
  • 3.1.3 新旧媒介融合─数字公共艺术的兴起17
  • 3.2 数字公共艺术传播特性17-21
  • 3.2.1 空间开放性—无限延伸的展示空间17-18
  • 3.2.2 大众参与性—展示与参与的融合统一18-19
  • 3.2.3 混合体验性—多重媒介下的感官体验19-20
  • 3.2.4 题材多样性—更大的题材选择空间20
  • 3.2.5 自身媒介性─公共空间中的传播媒介20-21
  • 3.3 作为环境的媒介—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数字公共艺术21-26
  • 3.3.1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的多感官感知环境21-24
  • 3.3.2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的符号环境24
  • 3.3.3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的社会环境24-26
  • 第四章 城市中的艺术—数字公共艺术的城市属性26-33
  • 4.1 城市与公共艺术26
  • 4.2 数字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属性26-30
  • 4.2.1 数字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26-27
  • 4.2.2 数字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27-28
  • 4.2.3 数字公共艺术的环境属性28-30
  • 4.3 城市的外显—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的表达30-33
  • 4.3.1 展现城市本土文化元素30
  • 4.3.2 公众话语权的体现30-31
  • 4.3.3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新平台31-33
  • 第五章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33-43
  • 5.1 数字公共艺术对个体的影响33-37
  • 5.1.1 虚拟媒介幻象冲击感官33-34
  • 5.1.2 空间感和距离感的重置34-35
  • 5.1.3 感官娱乐与浅性思考35-36
  • 5.1.4 信息分享与互动交流36-37
  • 5.2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环境的提升37-38
  • 5.2.1 城市空间数字情境的营造37
  • 5.2.2 释放城市公共空间潜力37-38
  • 5.3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的重塑38-41
  • 5.3.1 对城市形象进行提升和重塑38-40
  • 5.3.2 群体审美认知的改变40-41
  • 5.4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行为的辅助式干预41-43
  • 5.4.1 商业宣传规划的新选择41-42
  • 5.4.2 行政辅助管理新参考42-43
  • 结语43-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7
  • 附录:本文引用国内外优秀数字公共艺术作品案例47-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颐;优化媒介环境 建构绿色空间[J];当代电视;2005年03期

2 毛力群;周伟红;;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语言研究[J];文化学刊;2009年03期

3 王颖吉;;美丽新世界中的文化危机——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J];文艺研究;2010年06期

4 冯晓斌;;新媒介环境对高校写作教学主体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2年02期

5 施安;;媒介环境影响人的道德人格塑造[J];福建质量管理;2008年Z2期

6 魏巍;;现代媒介环境下电视话语的意义弥散与增值[J];当代电视;2013年08期

7 尹鸿;反思电视媒介环境[J];中国电视;1996年08期

8 王韵睿;;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性别认知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从“伪娘”现象谈起[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年02期

9 蒋原伦;;媒介环境与当代文化[J];上海文学;2007年02期

10 李洪壮;陈晓光;刘杰;;新媒介环境下高校电视台宣传工作创新机制之探析[J];青春岁月;2013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John Hartley;;创意产业:新媒介环境下一个概念的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新媒介环境下公共行政实践的新形式:微博破案[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3 谢清果;王昀;;特权现象与媒介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脉络——从“混沌”到“制衡”的结构视角[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艳玲;;浅析媒介环境下影视文化的生存与发展[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郑维东;佟菁菁;;复合媒介环境下的受众行为洞察[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施琳玲;;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体情绪与科学精神——基于对泉州“婴儿被烤死事件”的分析[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7 邢渊渊;;新媒介环境下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策略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C];2013年

8 施琳玲;;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体情绪与科学精神——基于对泉州“婴儿被烤死事件”的分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9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靖 郭颖;媒介环境的失衡和平衡[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蒋原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媒介环境改变舆论的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周丽锦 尹振宁;定位抑或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5 魏武挥;媒体别“押注”微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虞宝竹;洞察复合媒介环境下的受众行为[N];中华新闻报;2009年

7 文卫华;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收视特点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山西经济日报社 郝薇;净化媒介环境 遏制微博谣言[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9 徐绍峰;奥运加速媒体变局[N];金融时报;2008年

10 魏武挥;传统门户行至变革路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娜;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婷;儿童绘本:当下三种阅读传播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羡春辉;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网络民粹主义[D];河北大学;2015年

4 黄怡;新媒介环境中粉丝群体的身价认同建构[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何润;微电影产业链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王辰月;新媒介环境中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7 陆潇恬;即时通讯工具的移动化对媒介环境的改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8 于婕;新媒介环境下法治微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朱思毓;新媒介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童鼎阳;现代媒介环境下古风音乐的传播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0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940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c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