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的交往圈与李方膺的被存在
本文关键词:扬州八怪的交往圈与李方膺的被存在 出处:《艺术百家》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美术史 扬州八怪 身份 李方膺 交往圈 郑燮 存在感
【摘要】: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前半期常居南通,后半期常住南京。不住扬州且几乎不来扬州,却列于"八怪"之一。后人对此解说不一。文章通过交往研究,揭示"扬州八怪"核心交往圈的存在,而李方膺通过种种方式已经成为扬州八怪核心圈的重要成员。他在圈子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存在感,使得后人在考察"扬州八怪"这个文人圈子时无法将他与其他成员分开,而必须列其于中。
[Abstract]:Li Fang , as one of the " Eight monsters in Yangzhou " , often lived in Nantong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 lived in Nanjing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 but it was one of the " eight monsters "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2015年度扬州大学扬州八怪研究所第四批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YZBG08)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212
【正文快照】: 李方膺(1695-1755),初名方邹,字虬仲,一字木田,号晴江,又号成村、抑园、秋池、禊湖、衣白山人、木头、老子、啸尊者等,江苏南通人[1]。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清苦人家,早年在家乡南通读书,后奔波于鲁、皖等地为官,晚年罢官后寄寓金陵。光绪年间,凌霞作《扬州八怪歌》,首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孝萱;;《扬州八怪歌》的文化解读[J];中国书画;2003年09期
2 张俊来;扬州八怪其人其画—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3 文凤宣;扬州八怪画风对朝鲜末期画坛的影响[J];美术及设计版;2003年03期
4 朱逸宁;扬州八怪[J];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01期
5 王伟康;;扬州八怪概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钱志扬;;“印象派”与“扬州八怪”[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3期
7 金星;金福元;;试论“扬州八怪”怪异画风的特点及成因[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高原;;艺术赞助与扬州八怪新风[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梁田;;绘画功能的另一种解析——以盐商与扬州八怪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5期
10 周欣;;近二十年扬州八怪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学广;;形象文本中的“语—图”互文关系——以扬州八怪绘画为例[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逸宁;扬州八怪[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赵昌智;“扬州八怪传记丛书”总序[N];光明日报;2002年
3 记者 杨建强;“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2年
4 柳浦;从扬州八怪批判到美术史变[N];美术报;2002年
5 单国强;论“新扬州八怪”[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鹏;扬州八怪存世书画知多少?[N];扬州日报;2011年
7 尚辉;新扬州八怪[N];美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鹏;“扬州八怪”究竟该如何界定?[N];扬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 见习记者 张娇岩;画展与沈阳的城市气质相契合[N];沈阳日报;2010年
10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 廖少华;地域性艺术的古今延续[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布罗夫;从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现象看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浅析“扬州八怪”创新精神的当代意义[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2 王健;浅论“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3 窦颖慧;论扬州八怪装饰异趣的建构及其呈现[D];扬州大学;2011年
4 刘洋;艺术变动的怪圈[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5 王莉函;论扬州八怪的书画润笔[D];郑州大学;2010年
6 丁玲;“扬州八怪”之怪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平庸[D];西南大学;2006年
7 侯美玲;扬州八怪发展动因之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田苗;扬州八怪的艺术市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吴舒舒;清代扬州八怪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10 吕秀利;高扬的主体意识[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0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39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