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聊斋志异》展开神鬼狐妖在艺术美学中的思考与创作实践
本文关键词: 鬼狐形象 聊斋志异 浮生·魅影 出处:《西安美术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志怪文言小说的典范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蒲松龄以鬼斧神工的文学情怀创造了数百位可歌可泣,特征明晰生动的花妖狐媚。以其独特的行文方式以及无可比拟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相交融的双重世界,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拥有警预世人的现实意义。鬼狐神妖的来源多是由神话、民间传说、杂谈、宗教信仰或是文学作品中创造而来。它是人类所创造的形象,其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由它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也是种类繁多,精彩各异。内容丰富,形式众多,影响也是极为广泛的。本文从绘画本体语言出发,借由《聊斋志异》来探讨鬼狐形象由古到今在艺术美学上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鬼狐形象,自古就是艺术家笔下所津津乐道的创作形象,因它神秘且虚无缥缈的形象特征,给人以极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鬼狐文化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由它所产生的艺术作品涉及到了文学、绘画、雕塑、戏曲以及影视作品等方面。本文以《聊斋志异》作为溯源,阐述了《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背景与主题表达、鬼狐形象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创作、以及通过自己对鬼狐形象在绘画中的创作——《浮生·魅影》及其意图表达的文化内涵等内容。由绘画特有的形式语言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意在深入分析、解读鬼狐形象在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Abstract]:As a model of Chinese ancient Chinese novels, Liaozhai Zhi Yi is an immortal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its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and unparalleled imagination, it shows us a double world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which is of great artistic valu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arning the world. The source of ghosts, foxes, gods and demons is mostly created in myths, folklore, gossip, religious beliefs or literary works. It is an image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and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of rising and developing. The paintings created by it are also varied in variety, wonderful and varied, rich in content, numerous in form, and extremely extensive in influe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language of painting itsel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rtistic aesthetic development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 image of the ghost fox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by means of "Liaozhai Zhi Yi".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image of the ghost fox has been the creative image that artists are fond of talking about, because of its mysterious and illusory image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ghost fox culture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the works of art produced by it involve literature, painting, sculpture, This paper takes Liaozhai Zhi Yi as its source, expounds the narrative background and theme express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ghost fox image in contemporary works of art. And through his own creation of the ghost fox image in painting-"floating Life 路Phantom"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its intention, etc. From the form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of painting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it. Interpreting the artistic value of ghost fox image in art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静;《聊斋志异》,在宗教层面的观照——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2 汪庆元,陈光迪;方评《聊斋志异》评语辑录(续)[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3 鲍拉·贝利瓦诺娃,叶明珍;《聊斋志异选》保加利亚文译本目录及前言——保加利亚文《聊斋志异选》书名《龙》[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4 陈文博;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王丽华;论《聊斋志异》中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01年03期
7 吴仕钊;浅论《聊斋志异》的用典[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8 何颖,孔令升;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设计[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田劲松;论《聊斋志异》的婚姻范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宋欣;《日本灵异记》与《聊斋志异》中的人狐之恋[J];日语知识;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立;;《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的佛经文献溯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林润宣;;《聊斋志异》简论[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胡德香;曾Zs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立环;;《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解读[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箭;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著名历史学家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N];光明日报;2013年
3 莹莹;马瑞芳校勘并点评《聊斋志异》[N];文艺报;2007年
4 李西宁;《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演讲人 马瑞芳;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N];光明日报;2013年
6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通讯员 查树红 记者 王绍雄;江西婺源发现《〈聊斋志异〉跋》[N];光明日报;2002年
8 程章灿;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马瑞芳;邓小平与《聊斋志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5 安载鹤;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莉;《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石李锋;《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昶;《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白尕藏;《聊斋志异》中的“小人”形象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欧丽婷;《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春艳;《聊斋志异》鬼小说文化内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景晓;《聊斋志异》中的奇幻现象[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芸;《聊斋志异》评点中的民俗内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宁宁;《聊斋志异》“兄弟分家”型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01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0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