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绘画时代。写实与写意的绘画理念交相辉映,宫廷、文士民间等不同绘画类型共生共存并相互影响。文人士大夫绘画是北宋画坛的重要支流。北宋文士在绘画的收藏鉴赏、品评著述甚至艺术创作领域中都演绎重要角色,业已建立一套崭新的审美品评体系,并且逐渐开始标举身份化的绘画立场,构建新颖的图像形式和风格内涵。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治政策下,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具有不同以往政治权力和文化语权,所以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绘画风格不仅传播于业余画家内部,同时也对职业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带有文人士大夫阶层能量及身份特征的观念与风格在绘画领域渐趋泛化的态势是为北宋绘画的“文人化”。文章结构上,由于北宋文士绘画在名、实上都与明清文人画有所不同,所以本文第一章首先对“士人画”和“文人画”的相关词意与使用进行考辨,继而说明北宋绘画“文人化”的提出。第二章对北宋之前绘画理论及创作中已经出现的“文人化”作以考察,丛而厘清北宋时期哪些思想观念和图像表征是对于前代的继承演绎,哪些是北宋文士的新思新创。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通过北宋时期史论著述和绘画品评的梳理,分析展现其中绘画史观和审美趣味上的文人化特征,特别是文士的介入及其前后变化。第四章是对北宋时期绘画创作文人化的观察研究。北宋文士画家逐渐建立起独立化、个性化的身份意识和绘画目的,在创作中以文化关联和个人喜好对原有的形制材料、题材内容等做出主观选择和内涵演绎,并在绘画款印题跋上做出发展和突破,这是北宋文士绘画创作中已经出现的文人化表征。但是北宋仍有很多文士画家保持着与职业画家几乎无异的专业化艺术水准和形式风格,所以北宋绘画创作尚处在“文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文士绘画自身尚属发展不完整和不成熟的“文人画”形态转“化”,另一方面是对职业绘画产生影响的风格泛“化”。第一个“化”是过程性,第二个“化”是影响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教育部直属院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页数】:201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20页
第一节、选题与研究说明第10-13页
一、选题介绍第10-11页
二、研究说明第11-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第13-20页
一、“文人画”名实研究第13-16页
二、北宋文人画相关研究第16-18页
三、北宋绘画转变相关研究第18-20页
第一章 、“文人画”相关问题考辨第20-34页
第一节、“文人画”与“士人画”的异同第20-29页
一、“士大夫”相关词汇释义 #第20-23页
二、“文人”相关词汇释义第23-26页
三、“文人画”与“士人画”的异同考辨第26-29页
第二节、两宋绘画格局与“文人化”一词的使用第29-34页
一、北宋绘画概说与分期第29-31页
二、“文人化”一词的使用第31-34页
第二章 、北宋之前绘画文人化的发展溯源第34-51页
第一节、北宋之前绘画理论的文人化第34-43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第34-37页
二、隋唐五代时期第37-43页
第二节、北宋之前绘画创作的文人化第43-50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第43-45页
二、隋唐五代时期第45-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北宋绘画著述与审美趣味的文人化第51-98页
第一节、北宋时期画史著述的文人化第51-60页
一、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与“逸格”第51-54页
二、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与“六要”、“六长”第54-56页
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与“气韵生知”第56-60页
第二节 、北宋文人士大夫论画风尚与品评话语权的转移第60-89页
一、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绘画品评的形式类型第60-72页
二、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绘画品评的审美趣味第72-81页
三、北宋文人士大夫绘画品评的影响力第81-87页
四、北宋绘画评论语权的转移第87-89页
第三节、《宣和画谱》著述与品评的文人化第89-97页
一、《宣和画谱》立场与材料的文人化第89-91页
二、《宣和画谱》审美品评的文人化第91-96页
三、《宣和画谱》对于诗、书、画的关系强调第96-97页
小结第97-98页
第四章 、北宋绘画创作的文人化进程观察第98-175页
第一节、北宋文士画家独立化的观念意识第98-105页
一、身份意识第98-101页
二、绘画意图第101-105页
第二节、北宋文士画家文人化的绘画表征第105-143页
一、形制材料第106-118页
二、题材内容第118-131页
三、款印题跋第131-143页
第三节 北宋文士画家专业化的艺术创作第143-158页
一、皇帝与王公贵族绘画的专业化第144-147页
二、文臣士大夫绘画的专业化第147-158页
第四节、北宋文士画家作品的范本化第158-161页
第五节、北宋职业画家的文人化第161-174页
一、北宋职业画家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第162-166页
二、北宋职业画家著述与创作的文人化第166-174页
小结第174-175页
结语第175-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6页
图版目录第186-188页
附录第188-201页
致谢第201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士人与文人[J]. 徐建融. 国画家. 2011(05)
[2]南唐绘画的文人化倾向及文人画“五代萌生说”初探[J]. 施建中. 东南文化. 2011(04)
[3]宋代新兴金石学对宋以来画学的影响[J]. 陈谷香. 艺术百家. 2009(02)
[4]北宋文人画思潮影响下文人画形态的生成[J]. 王雪峰.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9(01)
[5]文人画和士人画(上)[J]. 徐建融. 国画家. 2008(01)
[6]从品第走向分科:宋代绘画批评观念的一个重要转捩[J]. 贺文荣. 美术研究. 2007(01)
[7]宋代文人画思潮和李公麟人物画的审美取向[J]. 樊波. 荣宝斋. 2006(04)
[8]谁是魔道?——关于院体画衰落的思考[J]. 王季华. 美术研究. 2006(01)
[9]苏轼论画[J]. 卜寿珊,毕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5(01)
[10]论北宋文人画[J]. 邓乔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 胡新群.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北宋蜀学与文人画意识的兴起[D]. 寿勤泽.浙江大学 2008
[3]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D]. 韩刚.中央美术学院 2007
[4]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 邵军.中央美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
155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