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汉画像:中国传统“生命”艺术的诞生地

发布时间:2018-03-28 09:09

  本文选题:汉画像 切入点:生生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汉画像是儒道文化、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体现,以其奇光异彩和蓬勃的生命力为中国传统艺术奠定了多元融合的根基。汉画像的艺术精神,在于它是中国传统"生生"美学观念的体现。汉画像以"重生"为主题,重视生命,追求"长生"。儒家的"爱生",道家的"贵生",道教的"得道升仙",楚风的生命咏歌等,构成了汉画像"重生"主题的文化背景。汉画像在艺术上以天上人间二重结构体现出对升仙、永生的执着追求,在图像内容上热衷展现对"生"的留恋与歌咏和对"升仙"途径的浪漫想像,生殖崇拜的抽象化、寓意化是其重要的内容。汉画像的"生生"美学突出地体现在它的线的流动之美上,伏羲女娲交尾图作为汉画像的艺术原型是其线的生命艺术之特征的典型体现,具体呈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艺术规律、边行边看的视角转换、呼应节奏的律动性、时间艺术的叙事性等。
[Abstract]:The portrait of Han Dynasty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ultur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Chu cultur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lural fu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with its extraordinary splendor and vigorous vitality.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 of "living and living". Han portraits take "rebirth" as the theme, attach importance to life and pursue "everlasting life". The Confucian "love students", the Taoist "expensive students", the Taoist "getting Taoist way to rise to immortals", the Chu wind's life songs, etc. It form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heme of "rebirth" of the Han portrait. In art, the portrait of the Han Dynasty embodies the persistent pursuit of the immortal and eternal life with the double structure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n the image content, keen to show the nostalgia and singing of "life" and romantic imagination of the way of "rising fairy", reproductive worship of abstract, The aesthetics of "living and living" of Chinese portraits is prominently embodied in the flowing beauty of its lines, while Fuxi Nu WA's crossplot, as the artistic prototype of Han portraits, is the typical embodi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art of the Han portraits. It presents the artistic law of "one Yin and one Yang is Tao", the change of visual angle while walking, the rhythm of echoing rhythm, the narratability of time ar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ZDA11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勇前;略论徐州汉画像石[J];西北美术;2000年02期

2 杜湖湘;刘珊宏;;汉画像石的文化渊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林征;李妮;;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浅析徐州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4 程鑫;;浅谈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装饰艺术美[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张文纨;;试析汉画像的艺术语言风格[J];宿州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毕祥琨;;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艺术特色探析——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感[J];美与时代(中);2013年04期

7 石越;;汉画像石鹿形象内涵初探[J];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张春建;;汉画像石之美[J];艺海;2013年09期

9 武云娇;;艺术瑰宝之神秘的汉画像石[J];音乐大观;2014年02期

10 孙狄;;汉画像石双龙穿璧图形的象征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江继甚;;汉画像线条艺术浅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兰芳;;徐州汉画像石视觉图像的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振永;;论汉画像艺术的意象造型[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新立;郑建芳;;邹城汉画像石艺术特色浅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俐;让汉画像石为奥运服务[N];北京日报;2003年

2 廖静好;汉画像石[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廖静好;山东汉画像石[N];中国文物报;2002年

4 曹新洲 河南省南阳汉画馆副馆长;汉画像石展现汉代艺术水平与精神追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徐小轩;画像石:汉代一绝[N];中国文化报;2002年

6 欣信;煌煌汉风深沉雄大[N];美术报;2005年

7 马秀涟;汉画像石看徐州[N];中国煤炭报;2000年

8 杨绪敏;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N];光明日报;2003年

9 廖静好;太华夜碧人间清钟[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李山;东汉画像艺术的美[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颖;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正煜;鲁西南汉画像石题榜题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梁爽;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的图像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杜世茹;汉代桥梁图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4 王芳超;汉画像石边框界格的艺术语言[D];西安美术学院;2016年

5 许箐;山东汉画像石鸟图像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杜筱;汉画像石艺术的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7 李苗苗;汉画像石的“以形写态”与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王威;石头上的动物世界[D];湖北美术学院;2017年

9 黄亚甜;《周易》与汉画像分层构图的影响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

10 单锴;汉画像人物服饰的审美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5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675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