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中的“在
本文选题:在场 切入点:缺席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层面简单解释“在场”与“缺席”的辩证意义,并结合实例讨论西方具象绘画、西方抽象绘画、东方传统水墨以及当代水墨中的“在场性”。通过对不同绘画门类的不同艺术家关于在场概念的研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在场概念的提出的特殊意义,以及艺术家本身的个体经验和其所在“场域”发生的化学反应。找出绘画中的“在场”对于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从古至今的众多优秀画作之中,无数的绘画风格以及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表现手段,我们却还是能找到一个他们创作的核心价值,那就是贯穿美术史的绘画中的“在场性”。优秀的画作无疑都具有其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精神内涵。无论任何时期,优秀的艺术家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的精神特征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创作的自觉性。文章希望能够通过研究绘画中的“在场”给与本时代的艺术家以创作以启发。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dialectical meaning of "presence" and "absenc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and discusses the western figurative painting and western abstract painting with examples. The "presence" in oriental traditional ink and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presence by different artists in different painting categories, we find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presenc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the artist and the chemical reac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his "field". Find out the importance of "presence" in painting for the artist to create excellent works. With countless painting styles and artists' unique personal expression, we can still find a core value of their creation. That is the "presence" of paintings running through the history of fine arts. Good paintings undoubtedly have the distinct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their times. Excellent artists have a keen sense of smell and creative consciousness for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time. The article hopes to inspire the artists of this era by studying the "presence" in painting.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张金峰;论艺术作品欣赏的心理过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颜旭;;政工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布迪厄;强世功;;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5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6 王思斌;;略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严震宇;张仕平;;从场域视角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一家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8 苑国华;;论布迪厄的社会语言学——“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9 胡燕春;;解构主义对于新批评派的承续与超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高宁;;现代性风险与知识批判[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行福;;社会炼金术——布迪厄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化和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戴烽;;家文化惯习与公共文明参与[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李春青;;试论当代文论话语建构之路径、存在问题及出路[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罗劲;;转型期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信用的初步研究:一种基于场域视角的观点[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6 孙萌;;觉醒与共谋——谈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的女性形象[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7 金长江;陈小娟;;三峡工程新闻传播:动力、影响、战略与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8 连敏;;寻找大地的中心——读宋晓杰长诗《忽然之间:秋的旷野多么明亮》有感[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步少华;;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吗?——再论温特建构主义中的结构-施动者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黄嘉文;;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05的数据分析[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8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苗苗;大连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困境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余娴;论素材的收集与油画创作的关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丽霞;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李美华;全景式教学在《文化生活》运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梅;与面具共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丽萍;论写实油画教与学[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树强;油画笔触探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2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68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