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潜意识中的童年因素在绘画中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8-04-02 01:24

  本文选题:潜意识 切入点:童年体验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绘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对绘画虔诚的追随与不断的探索,在主观直觉与客观世界的游弋中创造出一幅幅魅力无穷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就成为绘画艺术前进发展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我们在观看画作时,往往被画面中精准描绘的客观事物与生动自然的模拟现实所深深感染,而在这些背后隐秘着的却是艺术家主观能动的思想意志以及连自身都未曾查觉的潜意识,这恰恰才是引导绘画作品灵魂的主旨。潜意识激发着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与创造活力。在绘画的生产过程中,潜意识激发了艺术家对绘画的灵感来源、创作动机、表达形式以及作品完成后带来的价值体现。 关于潜意识的产生及根源有极其广泛的存在,人类童年时期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间。它是成长的启蒙阶段,也是未来发展的根基。童年时期的好恶、经历与情怀始终潜藏在人的心底,不会轻易消亡。作为一种潜意识的积极存在,童年时期的记忆与体验等因素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影响。它带给画家泉涌般灵感的同时,也影响着画家的绘画方式与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意义,并将这些信息借由画作传达给我们。 本文通过对各种童年因素的挖掘,将童年体验作为影响潜意识的主要来源,进而分析它是如何在潜意识中影响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分别对达芬奇、夏加尔、毕加索、达利等几位不同时期杰出的艺术大师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以他们的创作题材、动机及艺术语言为依据,探究童年因素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客观存在,对艺术家在创作中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潜意识中的童年因素对本人自身绘画创作的影响与价值体现。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ar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artist's devout pursuit and constant exploration of painting, and creates a lot of charming works of art in the cruising of subjective intuition and objective world.The artist's ideology has become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art.When we look at a painting, we are often deeply infected by the objective things that are accurately depicted in the picture and the vivid and natural simulation of reality.Behind these, however, is the artist's subjective and active mind and his unconscious mind, which is exactly the main purpose of guiding the soul of the painting works.The subconscious stimulates the artis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for life and art.In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production, the subconscious stimulates the artist to the painting inspiration source, the creation motive, the expression form as well as the work after the completion brings the value embodiment.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subconscious generation and root causes, human childhood is a very important key time.It is the enlightenment stage of growth and the founda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Childhood likes and dislikes,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always hidden in the heart of people, will not die out easily.As a subconscious positive existence, the memory and experience of childhood play an indelible role and influence on the artist's artistic creation.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fluences the painter's painting metho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k itself, and conveys the information to us by the painting.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various childhood factors,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as the main source of influence on the subconscious mind, and then analyzes how it affects the artist's creation of works in the subconscious mind.They made in-depth case studies on several outstanding artists in different periods, such as Leonardo da Vinci, Charles Chagall, Picasso, Dali and so on, based on their themes, motives and artistic languag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factors on artists' creation as a kind of subconscious objective existence.And the influence and value of childhood factors on my own painting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赵小平;;浅谈艺术家的“体验”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代静;;冰心与基督教——简析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汪君;;反思、介入与归依——论孙犁晚年的创作心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蔡立珊;;从症候式的阅读看朱自清散文中的“艺术的美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殷文强;;苏轼词中的醉酒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9 田志梅;;独坐幽篁里——阐析归依体验与“诗佛”王维的诗歌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陈晓涛,方霞;人性的生存悲剧──重新解读《雷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岩;;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谭琳;;从氏族公共财产到“儿童的世纪”——儿童生存状况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魏春英;;加强中职生诵读能力的培养[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徐书林;;对道拉起源故事中“通过仪式”的分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杨;西方儿童权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思哲;叙事学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守培;《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8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698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