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抽象思维在绘画创作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8-04-05 13:03

  本文选题:观察方法思维方式 切入点:抽象思维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绘画属于造型艺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基本表现形式。通常,绘画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绘画的抽象性中,纵观中外美术史的发展,抽象思维对艺术家艺术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绘画中,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效果。所以,观察和思想意识决定了绘画作品的面貌。抽象思维是对客观对象进行“本质”的揭示,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只有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将客观对象认识得更本质、更深刻。在提炼、概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符号,这就是抽象思维的最高追求,也是艺术脱离表面现象使肤浅认识得以升华的最高境界。本文运用定性分析法的方法原理对抽象思维在创作中的体现影响做出了阐述。第一部分对抽象思维的认识及其作用做出了阐述。第二部分抽象思维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以作品为例,分析在具象作品,抽象作品的体现。第三部分以线的抽象性为例,分析抽象思维对我的创作实践的影响。通过笔者对抽象思维对绘画创作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开阔绘画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Abstract]:Painting belongs to plastic arts, divided into concrete and abstract two basic forms of expression.Generally,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aint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bstraction of painting.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abstract thinking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artists' artistic creation.In painting, what kind of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can produce what kind of picture effect.Therefore, observation and ideology determine the face of painting.Abstract thinking is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the objective object so as to achieve the truth of art.Only with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can the objective object be understood more essentially and deeply.In the process of refining and summarizing, it forms its own painting language and artistic symbol, which is the highest pursuit of abstract thinking, and also the highest realm of art from superficial phenomenon to sublimate superficial cogni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abstract thinking on cre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first part expounds the understanding and function of abstract thinking.The second part is the embodiment of abstract thinking in painting works, taking the work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mbodiment of concrete works and abstract works.The third part takes the abstraction of lin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abstract thinking on my creative practice.Through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abstract thinking on painting crea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broaden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painting and thus to better carry out artistic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汪炳璋;;包豪斯的工业设计及其发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汪炳璋;;简洁极致——皮埃特·蒙德里安的绘画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艺术[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虞英;虚空·流动·时间——立体主义之于建筑空间革命的诸多启示[J];安徽建筑;2004年01期

9 虞英;;从现代艺术视野阐述建筑设计的非定式思考[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10 冯广东;意与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幸;;延伸与突破——论构成主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8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董雪莲;;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创新理解[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清敏;古埃及阿玛尔纳时期艺术成就的历史解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尹霄;乔治·鲁奥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璐璐;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视觉创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宇;清代吉祥纹样在定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娜;都市婚恋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与文化内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范姝;材料的言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焕梅;论油画创作中国化进程中的写意性倾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吉登娜;解析波普艺术中的装饰语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云;无序之有序[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14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714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6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