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未完成的中国画改良

发布时间:2018-04-21 09:33

  本文选题:中国画改良 + 徐悲鸿 ; 参考:《艺苑》2016年02期


【摘要】: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画改良尚未完成,必须对当时的改良论进行改良。中国画之所以需要改良,是由于民国改良论者认识到中国画的衰败,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文人画及其摹古、守旧的作风。民国改良论者提出的问题是合情合理的,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改良中国画的方案,却未必尽如人意。这正是中国画改良至今未能完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民国改良方案有二:引进写实主义,融合中西艺术。对写实主义的固执与偏爱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唯科学主义。就理论而言,将西画的写实嫁接在中国画的写生上,是相当牵强的。就实践而言,将西画的写实方法纳入中国画,也是颇为勉强的。今天我们应该继续深化改良,为此必须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气韵还是要意境;要水墨还是要笔墨;要素描还是要书法。答案是前者。改良与创新不同,改良的方向是融合东西艺术,创新是中国画内部的创新,改良比创新更具现实性和生命力。继续深化改良,并不是把中国画改造成"不中不西的四不像",而是在"守住中国画底线"的前提下,充分地吸收西方绘画中的有益因素,最终实现"参合中西而成为新派"。
[Abstract]: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th century has not been completed yet, so we must improve the theory of improvement at that time. The reason why Chinese painting needs to be improved is that the reformis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alized the decline of Chinese painting, especial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line lies in the style of literati painting and its antiquated style. The problem raised by the reformis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reasonable, but the way they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s, the scheme of improving Chinese painting, is not always satisfactory.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has not been completed so far. The Republic of China's reform program has two: to introduce realism,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Stubbornness and preference for realism reflect the scient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oretically, it is rather far-fetched to graft the realism of western painting on the sketch of Chinese painting. In practice, the realistic method of Western painting into Chinese painting, but also quite reluctantly. Today we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the improvement, for which we must solve three main problems: whether to charm or artistic conception, to ink or to ink, to sketch or to calligraphy. The answer is the former. Improvement is different from innovation. The direction of improvement is to merge the east and west art, and innovation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Chinese painting. Improvement is more realistic and vital than innovation. To continue to deepen the improvement is not to transform Chinese painting into "not in the west", but on the premise of "keeping the bottom line of Chinese painting", fully absorbing the beneficial factors in western painting, and finally realizing "joining China and the West and becoming a new school".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J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勇健;;空间观念的变革——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趋势[J];艺苑;2015年05期

2 郭勇健;;让书法的归书法,绘画的归绘画——论中国画笔墨的终结[J];艺苑;2014年05期

3 郭勇健;;大书法艺术观刍议[J];美术观察;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勇健;;未完成的中国画改良[J];艺苑;2016年02期

2 刘培军;;国画笔墨、气韵的发掘及创新[J];美与时代(中);201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玫瑰;我看中国画的交流和发展[J];美术;2002年05期

2 尚剑;古典画论的当代解释——读楚默《中国画论史》[J];书画艺术;2003年02期

3 陈向兵;论中国画的抽象性因素[J];职教论坛;2004年35期

4 王振德;;一个体统,五大机制——兼论中国画持久的生命活力[J];国画家;2005年02期

5 于洁;;中国画的装饰性因素[J];电影文学;2007年24期

6 胡翔;徐华春;;中国画学习的四大意识[J];艺海;2007年06期

7 刘曦林;;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J];文艺评论;2008年01期

8 程大利;;中国画的本质、特性、境界和欣赏[J];书画艺术;2011年04期

9 程大利;;中国画再认识[J];中国美术;2011年05期

10 吕艺征;;谈中国画教育之师徒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积寅;;中国画之本质特征[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卫;;植根于书法艺术的中国画视觉特性——兼谈中国画视觉化问题[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周积寅;;中国画论中之“真”美[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N];美术报;2013年

2 谢江岚;参与编写《中国画论大辞典》有感[N];美术报;2011年

3 刘巨德;天地之艺物之道[N];文艺报;2011年

4 田黎明;思想者的画[N];美术报;2011年

5 邵大箴;苗墨的中国画深情与浩气[N];美术报;2007年

6 宋振荇;浅谈中国画的创作思想(下)[N];青海日报;2011年

7 黄曙光;中国画的灵魂在笔墨[N];美术报;2014年

8 李普文;中国画论中的“复古”说辨析[N];美术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许航;“中西合瓦”与“中西分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深圳宝安画院 李少旺;浅谈国画的“气韵”[N];美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2 韦兵;论两种世界观对中国画论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丁薇薇;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4 王云亮;话语的转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张曼华;中国画论中的雅俗观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冀;传统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丹旭;高师中国画课程设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芳宏;中国画的黑白与木版画的黑白交叉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4 齐康;浅析中国画的单纯性[D];厦门大学;2007年

5 秦香石;中国画传统笔墨的时代演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6 朱梅;论中国画线条之“势”[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7 魏超玉;中国画构图恒与变探析[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8 杜小同;浅谈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意象方式[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陈清华;静思的智慧—中国画意境美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玉洁;论中国画“经营位置”在中国设计艺术中的渗透与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81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781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