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迪里阿尼绘画的形式语言
本文选题:形式语言 + 形体 ; 参考:《青岛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莫迪里阿尼作为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他擅长肖像画和裸体画,他的绘画艺术游离于20世纪的艺术流派之外,又与新艺术和古典艺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的人体绘画具有诗的意境和雕塑般的质感。那优美的曲线,暖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创造出了超越时空的一种恒定的美。了解他的艺术作品的个性语言以及他与近代绘画的共性对我们学习西方近代艺术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画家作品的形式语言独特分析,探索了形式语言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主体与形式的联系、认识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与作者情感。得出阶段性的结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与其思想精神世界是协调一致的。再次,本研究通过文化、心理、社会等方面对莫迪里阿尼绘画的形式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结论: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的形式存在着个性,但是也有共性:艺术家都是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ainters in Italy, Modigliani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works in his unique language of painting. He is good at portrait painting and nude painting, his painting art is free from the art school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maintains close contact with new art and classical art. His human painting has poetic conception and sculptural texture. That beautiful curve, warm color, vivid image, created a constant beauty beyond time and space. Understanding the individual language of his works and the commonness between his works and modern pain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study of modern western art. Through the unique analysis of the formal language of the painter's work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languag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form, and recognizes the formal language of the painting work and the emotion of the author.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age is that the formal language in the works of art is in harmony with its ideological and spiritual world. Thirdl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ormative factors of Modigliani's painting through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spects. The final conclusion: the form of the artist's painting works has its own individuality, but also has the commonness: the artist expresses his thought and the spiritual realm through the unique artistic language form.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庆庆;;《聊斋志异》中的世情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华泉坤;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程颖;;中西抽象艺术之比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宋雪;谢劲秋;;俄狄普斯之旅——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裘德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侯靖宇;刘银娜;;建筑艺术:凝固的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尹俊燕;;语文教育中悲剧艺术的审美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浏;;论晚唐咏史诗的炼事与炼意[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周彤;;后现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再利用——从旧工业厂房到创意空间[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姗姗;;浅析汉画像鸡首人身神怪象征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沈学英;;用音乐敲开智慧之门——论述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潘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君;论阿来长篇小说的悲剧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4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卫华;油画创作的语言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斗格吉;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4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80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