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8-06-11 18:50

  本文选题:儒家思想 + 中庸 ; 参考:《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先秦时代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文化思想空前繁荣,但在思想史上影响最大,最为持久的当属儒道两家。究其原因,莫过于丰富的哲学思想使其保持经久的活力,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领域极广,先后经历了六个发展时期,在这期间,儒家思想兼容并蓄,既渗透也吸收了各家所长,这期间道路曲折,却不断丰富繁荣,对绘画美学的影响更是如影相随、无处不在。本文着重从清代以前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色彩观念、绘画功用以及对画家的品格要求四个层面的影响上来论述。承接顺序为:首先对儒家思想的文化渊源做了一番简略的阐述,继而详论儒家思想对传统中国画的各方面的潜在影响。文人画诞生之前,色彩在中国画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儒家正德正色的色彩观念对中国画的用色影响;中庸意识、中和文化、雅正观念以及依仁游艺的审美标准对传统中国画审美趋向的潜在影响;古代绘画中儒家教化人伦的社会功用、比德观念的体现以及儒家君子的理想人格对画家品格的要求影响至今等方面加以阐述。
[Abstract]:Pre-Qin school of thought,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ultural thought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but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most lasting i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reason is that the rich philosophical thought keeps it alive for a long time. Confucianism is broad and profound, and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fields. It has experienced six periods of development, during which the Confucian thought was inclusive. Both permeate and absorb the various talen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oad twists and turns, but constantly rich and prosperous, the impact on painting aesthetics is with each other, everywhe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from four aspects: aesthetic orientation, color concept, painting func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ainter's character. The sequence i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cultural origin of Confucian thought is briefly expounded, and then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various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efore the birth of literati painting, color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ainting.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Yazheng concept and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Yizheng Entertainment on the Aesthetic tr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onfucian cultiv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in ancient painting, The embodiment of the idea of Bed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the Confucian gentleman on the painter's character are expounded.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成;论文人画审美之流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姚爱斌;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自由尺度的双重缺失——黑格尔自然美论的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4 秦裕芳;智慧·健康·意志──整体地走近老子的若干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徐倩;;论神怪小说对传统伦理秩序的维护[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花仕旺;任宏霞;;中国山水画之精神[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吴永波;;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李达林;;从“字”与“画”的关系中探索汉字设计的新形式[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郑彦军;;董其昌与担当的山水画之比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5 宋敏;;笔墨当随时代——从当代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概况中看传统中国画对当代中国动画片设计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任永安;;对封建旧秩序的冲击与市民社会新秩序的整建——“三言二拍”思想内容新探[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黄守红;万波;;隔水问樵夫——王夫之德育思想对传统德育问题的解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8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10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9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啸;论写意花鸟画中的“取长补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良伟;论中国书法与山水画艺术的同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沙沙;论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天翔;费尔南多·波特罗艺术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月;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形神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6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006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