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浅析中国现代水墨画—没骨人物画

发布时间:2019-06-09 19:10
【摘要】:举世闻名的中国画经过了千年的演变和传承。时至今日,它的传统源远流长而形态亦越发缤纷多样:一面是严谨继承了中国的笔墨传统;一面是在建国之后人文思想、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在和西方美术碰撞之后,,现代中国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考察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状况,应从当下的创作情景看它的发展取向,更深处的意义在于研究水墨语境的民族性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中国画现代水墨中出现了新的分支,即没骨水墨人物画。此类画家的画法及作品层出不穷,通过多年的发展壮大,该流派已逐渐趋于成熟。没骨画法早而有之,但在表达人物画种时则是通过现代中国画的创作而体现的。本文试分析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新流派——没骨人物画,就它的历史传统渊源、现代美学特征及美学价值等做一些研究。
[Abstract]:The world-famous Chinese painting has evolved and inheri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Up to now, its tradi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form is more and more colorful and diverse: on the one hand, it inherits the Chinese pen and ink tradition strictly; On the one h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humanistic thought, value orientation and aesthetic taste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fter the collision with western art, modern Chinese art has appeared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ink figure painting, we should look at i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from the current creation situation, and the deeper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study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nationality of ink painting context and modern culture. There is a new branch of modern ink painting in Chinese painting, that is, bony ink figure painting. The painting and works of this kind of painters emerge in endlessly. Through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school has gradually matured. There is no bone painting early, but the expression of character painting is reflecte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new school of Chinese ink figure painting-boneless figure painting, and makes some research on its historical and traditional origin,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姚爱斌;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自由尺度的双重缺失——黑格尔自然美论的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秦裕芳;智慧·健康·意志──整体地走近老子的若干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凤文学;;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焱;;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之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5 吾淳;;略论中国古典乐论中谐和审美思想的生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陈友军;;略论电视剧收视率与艺术审美价值的关系[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7 包兆会;;道家、道教对基督教的启发[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8 彭锋;;“道”的美学阐释[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9 李祥林;;中国画的尚简精神[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10 任昕;;庄子思想与中国绘画精神——兼谈中西绘画差异[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月;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形神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永荣;林泉之心 缘情写意[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米丰翠;《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毓君;和谐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何斓;教化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95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495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